鼠麴草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鼠麴草的概览。鼠麴草又名甘达巴扎赛保,归类于藏药,为菊科植物鼠麴草的花序,可治痞瘤、培根病。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鼠麴草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甘达巴扎赛保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鼠麴草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甘达巴扎赛保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鼠麴草的花序。
- 出处: /
- 功效: 治痞瘤、培根病。
- 主治: /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naphalium affine D.Do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0~40cm。茎直立或斜升,不分枝或少有分枝,被白色密绵毛。基部叶花期枯萎,下部和中部叶匙形或倒披针状匙形,长5~7cm,宽11~14mm,顶端钝圆,具小刺头,基部渐狭,稍下延,两面被灰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多数,径2~3mm,近无梗,在茎顶密集成伞房花序;总苞钟状,总苞片2~3层,膜质,金黄色或柠檬黄色,有光泽,顶端钝,外层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外面基部被绵毛,内层长匙形,长2.5~3mm。雌花花冠丝状,顶端3齿裂,两性花较少,管状,长约3mm,檐部5浅裂。瘦果倒卵状长圆形,有乳头状突起;冠毛污白色,基部联合成2束,易脱落。花期6~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200~3750m的田边、路旁、山坡草丛中。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以及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印度、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爪哇)和日本、朝鲜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花期采其花序,筛去杂物,晒干后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皱缩成团,柔软。展开后为众多的头状花序;总苞钟状,黄色,膜质有光泽,基部具绵毛,雌花冠丝状,顶3裂,两性花管状,5浅裂,冠毛污白色。气清香,味微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详见甘达巴扎嘎保(乳白香青)记载。本品为其黄的一种。 附乳白香青:《晶珠本草》记载:甘达巴扎治痞瘤,培根病。叶状如苦荬菜叶而细软,茎长,果实状如火绒草的果实,花黄色,状如盔缨,蓬松,花瓣四角形。多种环境均可生长,气味很好闻。以根而分为白、黄两种。甘达巴扎又名干哈巴扎,易与其他药品相混淆,使用时要注意区分同名异物。治疗热病用的“干哈巴扎”是甘松,治疗口病、齿病、肾病用的是摈榔,治疗膨胀、肝病用的是藏红花,治疗痹症、感冒、肿瘤、培根病和清除瓶盆器皿时用的才是本品。《形态比喻螺眼》记载:甘达巴扎状如火绒草团。 据上所述,甘达巴扎分白、黄二种。黄者为鼠曲草,白者即为本品。它们不仅与《晶珠本草》记载相符,而且亦为西藏、青海、甘南、川西等藏医所应用。
- 制剂: /
- 选方: /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