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皮

  • 音译名: 要布合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榆树皮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要布合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榆科植物白榆的树皮。
  • 出处: /
  • 功效: 清热,利疮。
  • 主治: 治关节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Ulmus pumil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落叶乔木。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两面均无毛,间或脉腋有簇生毛,侧脉9~16对,边缘多具单锯齿;叶柄长2~10mm。花先叶开放,多数成簇状聚伞花序,生去年枝的叶腋。翅果近圆形或宽倒卵形,长1.2~1.5cm,无毛;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或近上部;柄长约2mm。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长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前苏联和日本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小叶榆Ulmus parvifolia Jacq.和毛果旱榆Ulmus glaucescens Franch. var. Iasiocarpa Rehd.亦可做本品入药。
  • 采收加工: 春季或8~9月间割下老枝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呈卷曲状、筒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厚约0.5~4mm,外表面灰棕色、黑棕色,常见横裂纹及纵向不规则沟纹。皮孔横向椭圆形,色黄棕;有时栓皮脱落而露出黄棕色内皮。内表皮黄白色、黄棕色,近光滑,有细密的纵纹理,有时可见纵横断纹。横断面黄棕色,呈纤维状,可作层次剥离。气微,味淡,嚼之有滑腻感。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嫩皮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层,外侧细胞壁厚,内侧3~5层壁薄。皮层狭窄,仅有7~10层细胞,散有大型的粘液细胞及纤维束群。韧皮部宽广,纤维束呈层状排列,纤维壁极厚,木化;射线弯曲由2列细胞组成。薄壁细胞中有草酸钙方晶、柱晶存在。 粉末鉴别:呈棕黄色。纤维众多,单个或散在,呈梭形或两头钝圆,略波状弯曲,长约780~950μm,直径约13~36μm,壁厚,强木化,胞腔线形,常无孔沟。粘液细胞巨大,类圆形或矩圆形,长约100~208μm,直径约18~100μm;单个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充满粘液质。木栓细胞棕色,多角形,壁厚,内含红色物质。草酸钙方晶、柱晶众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涩,性凉。 《藏汉大辞典》:味涩,性凉。
  • 用法用量: 配方偶用,3~6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要布合清热,利疮。叶状如黑柳叶,油润而薄,嫩皮如桂皮而厚,含在口中无味而有牛唾液一样的粘液,藏区用此作洗衣和浆氆氇的浆液。《形态比喻》记载:要布合树干高大,叶如柳叶,果实有翼,功效治关节病。 榆皮藏医一般不用。《晶珠本草》记载的要布合即本品。
  • 制剂: /
  • 选方: /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