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说明书
【饮片名称】
-
山茱萸《神农本草经》汉语拼音Shanzhuyu拉丁名CORNI FRUCTUS异名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
性味酸、涩,微温。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
-
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临床应用】
-
1.肝肾亏虚,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
本品酸涩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功善补益肝肾,既能益精,又可助阳,为平补阴阳之要药。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者,常与熟地黄,山药等配伍,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命门火衰,腰膝冷痛,小便不利者,常与肉桂、附子等同用,如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虚阳痿者,多与鹿茸、补骨脂、淫羊藿等药配伍,以补肾助阳。
2.遗精滑精,遗尿尿频
本品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缩尿。于补益之中又具封藏之功,为固精止遗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常与熟地黄、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肾气丸(《金匮要略》);治肾虚膀胱失约之遗尿、尿频者。常与沙苑子、覆盆子、桑螵蛸等药同用。
3.月经过多,崩漏带下
本品入下焦,能补肝肾、固冲任以止血。治妇女肝肾亏损,冲任不固之崩漏、月经过多者,常与熟地黄、白芍、当归等药同用,如加味四物汤(《傅青主女科》);若脾气虚弱,冲任不固而漏下不止者,常与龙骨、黄芪、白术等药同用,如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若带下不止,可与莲子、芡实、煅龙骨等药配伍。
4.大汗虚脱
本品酸涩性温,能敛汗固脱,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治大汗不止,体虚欲脱或久病虚脱者,常与人参、附子、龙骨等同用,如来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内热消渴
本品能补益肝肾,治疗肝肾阴虚,内热消渴,常配伍黄精、枸杞子、天花粉等滋补肝肾、清热生津药。
【用法用量】
-
药典用法用量6~12g。其他用法用量参考1.煎汤,5~10g,或入丸、散。
2.急救固脱可用至20~30g。
【注意事项】
-
本品温补收敛,故命门火炽,素有湿热而致小便淋涩者不宜使用。
【鉴别用药】
-
1.山茱萸与酒萸肉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涩固脱,适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酒制后即成酒萸肉,借酒力温通,助药势,降低其酸性,滋补作用增强,多用于头目眩晕,腰部冷痛,阳痿早泄,尿频遗尿。
2.山茱萸与吴茱萸
两药均入肝、肾二经,均具有一定助阳的作用。但山茱萸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益肾精,又能温肾助阳。为补益肝肾之要药,可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等;既能补肾益精,又能固精止遗,可用于遗精,遗尿;还能固摄冲任,敛汗固脱,亦常用于崩漏下血及月经过多,大汗不止,体虚欲脱等。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可用于寒滞肝脉的痛经、疝气冷痛、巅顶头痛;取其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燥湿之功,可用于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泛酸,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以及脚气肿痛等。
3.山茱萸与五味子
两药均能补养肝肾,同具收敛固涩之功,可用于肾虚不固,遗精滑精,体虚多汗等证。但山茱萸偏于滋养精血,温助元阳,秘藏精气,固涩下元,又滋肝肾不足之阴,敛阴阳欲绝之汗,其作用强于五味子;且于收敛之中兼具补益之性,大收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崩漏下血及月经过多,大汗不止,体虚欲脱证。五味子则以敛为主,入肺以收肺气之耗散而治肺虚久咳,入心以敛心气宁心神而治心烦失眠;还能生津,涩肠止泻固脱,可用于治疗气津两伤、烦倦口渴、久泄不止等。
4.山茱萸与山药
二药均能补肾固精,用于肾虚不固的遗精、尿频、遗尿等。但山茱萸酸微温质润,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能补益肾精,又能温肾助阳,为补益肝肾之要药,用于肝肾亏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等;亦可补肝肾,固冲任,敛汗固脱,可用于崩漏下血,月经过多,大汗不止,体虚欲脱证。山药能平补气阴,且性兼涩,既能补脾肺之气,又益肺肾之阴,并能固涩肾精,用于脾胃、肺、肾虚弱证;山药还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效,用于阴虚内热,口渴多饮。概括而言,山茱萸补阳益阴,兼有收涩之性,收涩作用远胜过山药。山药平补气阴,收涩之性较弱。
5.山茱萸与熟地黄
二药均能补益肝肾精血,治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两药可以相辅相成。然而山茱萸补阴之中又能助阳,滋补之中又能秘藏精气,故肾阴肾阳不足而秘藏失权之遗精滑泄,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以及阳气欲脱之大汗不止,皆可选用。熟地黄专益精血,其养血益精填髓之力又较山茱萸为强,但不能助阳,也不具有收敛之性。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饮片名称
药材图片
来源
药性
功效
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鉴别用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