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芽蓼

  • 音译名: 然普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珠芽蓼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然普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蓼科植物珠芽蓼的根茎。
  • 出处: /
  • 功效: 健胃,止泻。
  • 主治: 胃病、消化不良、培根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olygonum viviparum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根状茎肥厚,呈指状弯曲,暗褐色,断面紫红色,密生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常2~3条丛生,基部有棕褐色纤维状的宿存叶鞘。基生叶与近基部茎生叶具长柄,无翅,长2~5cm,叶片近革质,长椭圆形或宽披针形,长3~15cm,宽1~4cm,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浅心形或楔形,叶缘皱缩具细脉纹而稍向外反卷,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上部茎生叶无柄,披针形,渐小;托叶鞘膜质,淡褐色,长管状,长1.5~6cm,先端斜形,无毛。穗状花序顶生,长3~7cm,苞片膜质,淡褐色,卵形,先端锐尖,各着生1~2朵小花,花被白色或粉红色,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长圆形,长2.5~3mm,雄蕊8,长短不等,花药暗紫色;雌蕊1,卵形扁平,花柱3,与花被约等长。坚果三棱形,有光泽。珠芽紫褐色。卵形,直径1~2mm,先端渐尖,在母体发育,待珠芽落地之后,发育成新的植株。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300~400m的潮湿草地、河滩林缘、灌丛中。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山西、陕西、吉林、新疆等地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开花盛期或幼果期采挖,除去枯叶残茎,洗净泥土,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根茎呈扁圆柱形而弯曲,常对折卷起呈弯虾形,长2~5cm,直径约3~10mm,表面棕褐色,粗糙,一面较隆起,一面具凹槽或稍平,有层状的粗环纹及未除净的须根,或残留的白色根痕,有的先端具棕褐色纤维状的叶鞘残基。质坚硬,折断面平坦,粉紫红色,可见白色小点(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气微弱,味苦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2~6层木栓细胞,长方形,切线向延长,内含棕色物;皮层狭窄,薄壁细胞类圆形、椭圆形、多角形,壁稍厚,可见细胞间隙;维管束外韧型,断续排列成一环。薄壁细胞中含众多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粉末鉴别:棕紫色(咖啡色),显亮蓝色荧光,淀粉粒众多,单粒,呈椭圆形、圆形、盔帽形,脐点点状或裂缝状。草酸钙簇晶,直径50~120μm,存在于类圆形的薄壁细胞中。木栓细胞棕红色,类多角形。导管为网纹,直径约10~25μm,偶可见螺纹。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0.5g,加入稀硫酸5ml,在水浴上加热5min,趁热滤过,放冷,取滤液加入等体积苯振摇提取,分取苯液,加氨试液2ml,振摇,氨液呈黄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辛、涩,热。
  • 用法用量: 一次3~6g,常配方用。
  • 考证: 《如意宝树》记载:“珠芽蓼止寒泻”。《图鉴》记载:“珠芽蓼味涩、酸、甘,生阴坡和滩地。叶蓝黑色,形如宝剑。茎红色如鸽腿色。花白色,状如狗尾。种子细小,红色,状如珊瑚。根红色,状如绳结。止泻,治寒性胃绞痛”。《晶珠本草》记载,然普分为上、下两品,功效相同。
  • 制剂: /
  • 选方: 珠芽蓼120g,车前子120g,炒米120g,五味子90g,渣训膏90g,翠雀120g。共研成细粉,过筛,混匀;治腹痛、腹胀、腹泻、痢疾等症。一次2~3g,一日3次,用开水送服。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