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香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瑞香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深香那马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瑞香科植物甘青瑞香、凹叶瑞香的叶、茎皮、果、花等部位。
-
出处:
/
-
功效:
祛湿,杀虫。
-
主治:
果实用于消化不良、虫病。叶、枝用于熬膏治虫病。根皮用于治湿痹、关节积黄水。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1.Daphne tangutica Naxim.; 2.D. retusa He-ms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甘青瑞香:常绿灌木,高40~60cm,枝粗壮,小枝幼时疏生黄色短柔毛,花无毛。单叶互生,革质,无柄,条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4cm,宽0.3~1. 3cm,全缘,顶端钝形或具凹缺,基部楔形或渐狭,边缘常反卷,两面均无毛。花外面浅紫色或紫红色,内面白色,近顶处带紫色,直径1.2cm,无梗,有芳香,常数花成顶生头状花序,具总苞,苞片边缘具纤毛,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7mm;花被筒状,长约20mm,无毛,裂片4,卵状三角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8mm,顶端钝;雄蕊8,排列成2轮,花丝很短,分别着生于花被筒上部及中部,花药明显,藏于花被筒内;柱头头状,子房球形,无柄,环状花盘明显,边缘有不规则浅裂;核果肉质红色,柄有毛。花期6月,果期7~10月。
2.凹叶瑞香:常绿灌木,高30~100cm。老枝光滑,幼枝密被灰黄或灰褐色硬毛。叶互生,枝端较密,革质,矩圆形至矩圆状倒披针形,长3~5cm,宽5~10mm,边缘反卷,先端钝有凹缺,基部楔形。头状花序顶生。具总苞,苞片矩圆形,边缘有睫毛;花梗被黄色刚毛;花外面红紫色,内面白色,状芳香;花被筒状,无毛,长约16mm,裂片4,白色或微红色;雄蕊8,二轮,分别着生在花被筒的上部及中部;子房矩圆形。核果卵形,熟时鲜红色,无果柄。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甘青瑞香:生于海拔(1500~)2700~3900m的高山林下、林缘、山坡灌丛或岩石缝中。
2.凹叶瑞香:生于海拔3000~4000m山地。1.甘青瑞香: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陕西和湖北亦有分布。
2.凹叶瑞香:产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6~7月采花,晾干;9~10月采果、皮、叶、根,拣净杂质,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甘青瑞香花数朵簇生于短花轴上,或脱落为单个的花;苞片边缘具睫毛;萼筒筒状而细,干缩弯曲,长不及2cm,萼筒表面黄褐色至深褐色,先端四裂似花瓣状。茎枝柔韧,嫩皮红黄色;老皮表面银灰黑色,有细皱纹,并具明显的横向皮孔,易剥落,内面黄绿色。叶革质,多集中于花序之下,中、下部裸露,叶条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表面浅绿色具细皱纹,背面浅褐色,主脉明显,边缘反卷。核果干缩,黑紫色,果柄具毛。气微弱,味甘微辛。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涩,平。
-
用法用量:
常用配方。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瑞香子治虫病。瑞香的茎叶等熬膏也为佳品。产于川地的称为成吉纳保。豆蔻也称为深香那马,音与瑞香子相似,但音同字不同,要辨清实物,不要搞错。”《图鉴》记载:“瑞香生于阴阳交界处。皮银白色,花朱红色,有光泽,果实红色有光泽。功效提升胃火。”《千万个舍利》记载:“瑞香,藏地不产,印度产,阳坡不生,阴坡生。生于阴坡微阳处,汉地也出产。这味良药的生态,根如一盘黑蛇,枝如鹿角,叶如虎耳,花白、红、蓝三色,因生地而异。”洛哲加保说“瑞香子俗语中称为高朗巴。花淡红色,果实如豆,成熟后变为黑色,即为本品。”根据记载,只找到了红色的一种,其它二种待查。
-
制剂:
/
-
选方:
甘青瑞香茎皮膏30g,山莨菪粉25g,冰片20g,冬青油20g,干姜粉30g,没药20g,樟脑20g,麝香20g。将上述药制成流浸膏。外敷,用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及肤过敏者。
-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并忌贴于破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