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竹沥的概览。竹沥又名牛温次哇,归类于藏药,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流出的液汁,可清胸腔痈疽之热。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竹沥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牛温次哇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竹沥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牛温次哇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流出的液汁。
- 出处: /
- 功效: 清胸腔痈疽之热。
- 主治: 治妇科热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hyllostachys nigra(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水状竹。秆高7~18m,胸高直径3~10cm,圆筒形,绿色,无毛,分枝之一侧节间有宽5~10mm的纵长纵槽,秆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秆箨长于节间,硬纸质,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花,稻草色并有灰黑色之斑点及条纹;箨耳显著;箨舌发达,顶具纤毛;箨叶长披针形,鲜绿色,先端渐尖,有皱折,基部收缩。主枝三棱或微作四方形,具白色蜡粉;小枝上端有叶1~3枚。叶鞘淡绿色或稻草色,通常无毛;叶舌短,棕色;叶片质薄,狭披针形,长7.5~16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为一长约5mm之叶柄,边缘一侧平滑,一侧具小锯齿,表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较淡,基部具微毛。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花枝有叶,顶生小穗丛1~3枚,基部托以4-6枚佛焰苞;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鳞被3~1,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mm;雄蕊3,花丝甚长,悬垂于花外;子房尖卵形,花柱丝状,柱头3枚。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分布长江流域各省。日本、朝鲜亦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取鲜竹杆,截成30~50cm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以微形柱色谱法进行。 1.固定相及色谱柱:取内径3mm,长为150mm的无色玻璃管洗净干燥后,下端塞以脱脂棉少许,干法装入层析用中性氧化铝,近满为度。 2.展开剂:冰醋酸-70%乙醇-浓氨水(1:1:0.2)。 3.点样及展开方式:用微量注射器把0.25ml的样品液从柱色谱管的下端注入,然后将加样柱色谱管垂直插入盛有展开剂的烧杯中,至脱脂棉与氧化铝的界面接触展开剂为度。待展开剂升至柱顶时取出。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有蓝色、蓝紫色、绿色斑点各一,Rf值分别为0.3、0.55、0.6。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有显著的镇咳祛痰作用。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