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竹沥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牛温次哇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流出的液汁。
-
出处:
/
-
功效:
清胸腔痈疽之热。
-
主治:
治妇科热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hyllostachys nigra(Lodd.) Munro var. 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水状竹。秆高7~18m,胸高直径3~10cm,圆筒形,绿色,无毛,分枝之一侧节间有宽5~10mm的纵长纵槽,秆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秆箨长于节间,硬纸质,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花,稻草色并有灰黑色之斑点及条纹;箨耳显著;箨舌发达,顶具纤毛;箨叶长披针形,鲜绿色,先端渐尖,有皱折,基部收缩。主枝三棱或微作四方形,具白色蜡粉;小枝上端有叶1~3枚。叶鞘淡绿色或稻草色,通常无毛;叶舌短,棕色;叶片质薄,狭披针形,长7.5~16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收缩为一长约5mm之叶柄,边缘一侧平滑,一侧具小锯齿,表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较淡,基部具微毛。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花枝有叶,顶生小穗丛1~3枚,基部托以4-6枚佛焰苞;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鳞被3~1,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mm;雄蕊3,花丝甚长,悬垂于花外;子房尖卵形,花柱丝状,柱头3枚。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分布长江流域各省。日本、朝鲜亦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取鲜竹杆,截成30~50cm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为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以微形柱色谱法进行。
1.固定相及色谱柱:取内径3mm,长为150mm的无色玻璃管洗净干燥后,下端塞以脱脂棉少许,干法装入层析用中性氧化铝,近满为度。
2.展开剂:冰醋酸-70%乙醇-浓氨水(1:1:0.2)。
3.点样及展开方式:用微量注射器把0.25ml的样品液从柱色谱管的下端注入,然后将加样柱色谱管垂直插入盛有展开剂的烧杯中,至脱脂棉与氧化铝的界面接触展开剂为度。待展开剂升至柱顶时取出。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有蓝色、蓝紫色、绿色斑点各一,Rf值分别为0.3、0.55、0.6。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性凉。
《晶珠本草》:味甘。
《藏医百科全书》:味甘,性凉。本品又名牛泽。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3~6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牛温次哇清胸腔痈疽之热,治妇科热症。鲜嫩竹子的竹沥收膏如饴糖,味甘。如无竹沥,可用竹茹搓成粉代用。让钧多吉说:牛温次哇固肾。
-
制剂:
/
-
选方:
两岁羊羔的后段脊椎骨熬汤,加臀椎肌肉、三辛、肉桂、竹沥、大葱煮熟。每日早、晚各服1次,无定量。治妇科骨蒸、寒冷、关节麻木。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有显著的镇咳祛痰作用。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