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叶独活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裂叶独活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巴木保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裂叶独活的干燥全草。
-
出处:
/
-
功效:
消散肿胀,破除癥结痞块。
-
主治:
/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eracleum millefolium Diel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30cm,有柔毛。根状茎长约20cm,棕褐色,颈部被有褐色叶鞘纤维。茎直立,分枝。下部叶有柄,长1.5~9cm,叶片轮廓披针形,长2.5~16cm,宽达2.5cm,3~4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长0.5~1cm,先端尖,茎生叶逐渐短缩。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花序梗长20~25cm;总苞片4~5,披针形,长5~7mm;伞辐7~8,不等长;小总苞片线形,有毛。花白色,萼齿细小。果实椭圆形,长5~6mm,直径约4mm,有柔毛。每棱槽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其长度为分生果长度的一半或略超过;分生果的背部极扁,棱较细。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800~5000m的山坡草地、山顶或沙砾沟各草甸。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印度也有。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于每年春秋季节采集全草,洗净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破碎或部分皱缩成团。根表面红褐色;皮部浅灰红色,木部占据大部断面,灰白色疏松,有明显裂隙,质脆,断面不整齐。茎碎成段,具棱,微具柔毛,中空,内壁乳白色,断面纤维状。叶完整者轮廓披针形,多回羽状分裂。小花白色,萼齿细小,小总苞片线形。果实扁平椭圆形,具棱槽。味辛,微甘。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直径0.6cm)横切面:木栓层由十数列细胞组成,细胞类长方形,壁平直,微厚。皮层不明显。韧皮部约占根半径的1/2以上,有多数油室散在,类圆形或圆形,直径65~90μm,周围分泌细胞7~13个,向内渐小。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多单个或2~3个聚集,径向排列,直径19~45μm。射线明显,由2~3列细胞组成。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
粉末鉴别:灰绿色。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呈不规则形,壁略弯曲,表面有细微波状角质纹理,无气孔;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壁波状弯曲,隐见角质纹理,气孔较多,圆形、长圆形,长25~34μm,直径20~25μm,副卫细胞3~4个,不等式。油管碎片黄棕色或红棕色,不完整。分泌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含有深色分泌物及油滴。纵面观细胞界限不明显,呈长条状或类长方形,可见黄棕色块状分泌物。淀粉粒众多,细小,单粒类圆形、卵圆形,直径2~8μm,脐点点状,层纹不明显;复粒较多,2~5小分粒组成。茎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方形或类多角形,壁略厚,平直,表面有角质纹理,可见气孔分布。木栓细胞浅棕色,断面观呈类长方形,有的壁略波状弯曲,稍厚,木栓化,表面观呈多角形、长多角形,直径12~38μm,壁厚3~6μm。导管为螺纹和网纹,直径9~42μm。纤维多成束,碎断,无色,细长,直径7~13μm,壁厚3~7μm,具缘纹孔或斜纹孔。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平。
《藏汉大辞典》:味苦、辛,性平。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巴木保消散肿胀,破除癥结痞块。本品又名夏拉玉让,分为雌、雄两种,除叶少、味臭外,其他同西藏棱子芹(藏药名:责)。《形态比喻》记载:巴木保生长在阴山和草坡,叶青色,状如葛缕子(藏药名:郭牛),气臭,味浓,有花者为雄,无花者为雌。让钩多吉说:巴木保消散四肢肿胀。据查证,本品属伞形科植物无疑,但各地用法不一,即是在同一地区的用法也不尽相同。《藏汉大辞典》译注为臭当归,民间药名、学名不详。《晶珠本草》汉译本译为伞形科高山芹、棱子芹等属植物,更不易考证。西藏用本品。云南民间、川西用高山芹Coelopleurum alpinum Kitag和青海当归Angelica chinghaiensis Shan,藏医师提供的样品,经鉴定为本品,其特征与《晶珠本草》记载接近,至于其他提法,有待进一步查证。
-
制剂:
/
-
选方:
麻花艽、印度獐牙菜、苍耳子、迷果芹、黄精、裂叶独活。粉碎成细粉,混匀,即得。用于疫疠痈疽症。口服,每服3g,每日2~3次。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