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贝母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阿皮卡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百合科楂物川贝母及同属多种植物的鳞茎、花、种子。
-
出处:
/
-
功效: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
-
主治:
鳞茎治中毒症、肺热咳嗽;叶治黄水病;种子治头病、虚热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1.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2.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et Batal.;3.
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4.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 Hsia.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川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55cm,体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或近球形及圆锥形,直径0.8~1.5cm。茎单一,直立,光滑,上部绿色,下部紫褐色,并具细小灰色斑点。叶通常对生,2~3对,少数在茎中部兼有散生或轮生的,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5~12cm,宽2~10mm,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叶状苞片3,狭长,宽2~4mm;花1朵,生于茎顶,少有2朵,下垂,钟状;花被片6,由紫色逐渐过渡到淡黄绿色,具紫色格状斑纹及脉纹,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略宽,先端钝圆或稍尖,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6,长1~1.5cm;子房3室,花柱较粗,柱头3,长3~5mm。蒴果长圆形,长0.7~2cm,直径达1.2cm,具6棱,棱有狭翅,宽1~1.5mm。种子多数,薄而扁平,半圆形,黄色或浅黄褐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2.甘肃贝母 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et Batal. :多年生草本,高20~30(~45Cm)。鳞茎卵圆形、圆锥形或心脏形,直径6~8mm,由2枚乳白色,肥厚的鳞片组成。茎细弱,光滑。叶最下部的2枚常对生,上部的2~5枚互生,线形,长3.5~7.5cm,宽3~4(~5)mm,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单一顶生,稀为2朵,下垂;苞片叶状,1枚,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钟状,6片,长2~3cm,浅黄色,有紫色斑点,蜜腺窝不明显;雄蕊6,花丝除顶端外密被乳头状突,花药黄色,线形;子房上位,较花柱短约2倍,柱头有明显的3浅裂。蒴果周围有6条棱,棱上的翅宽约1mm,长1.2~1.5cm。花期6~7月,果期8月。
3.棱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Franch.:多年生草本,高20~30(~40)cm。鳞茎较大,长卵圆形或圆锥状,直径1.5~2cm,白色或微黄白色。茎直立,绿褐色。叶3~5枚,下部的互生,最上部的2枚有时近对生,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6cm,宽1.5~2cm,上部的叶比下部的短而窄,有时长约2cm,宽约0.7cm,先端钝头,不卷曲,基部抱茎,全缘。单花顶生,略俯垂;花被6片,较厚,浅黄色或绿黄色,具深色的平行脉纹和紫红色或褐色斑点,外轮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轮花被片比外轮的稍长而宽,基部的上方具长6~10mm,宽约2mm的蜜腺凹隙;雄蕊6,长为花被片的1/2,花丝无毛;花柱远比子房长,连同子房比雄蕊长,柱头3裂,裂片长约1mm。蒴果具6棱,棱翅宽约1mm,宿存花被常萎缩而略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4.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 Hsia: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呈球形或圆锥形,直径6~8(~11)mm。茎直立,绿色或深紫色。叶在下部的1~2对为对生,上部的1~2枚散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不卷曲;无柄,花多单生(罕2~3朵)于茎顶,深紫色,略有黄褐色小方格;具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长2.5~2.7cm,外轮3片近长圆形,宽6~9mm,内轮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1.3c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生,花丝有时密被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外展、长0.5~1~1.5mm。蒴果长圆形,长1~1.5cm,粗1~1.2cm,具6棱,棱上有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川贝母:生于海拔3200~4200m的山坡林缘、草地或河滩、山谷湿处。
2.甘肃贝母: 生于海拔2700~4400m的山坡草丛或杂木林下。
3.棱砂贝母: 生于海拔3000~4700m的山坡流砂滩上和岩石缝隙中。
4.暗紫贝母: 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山坡灌丛中。1.川贝母:产于西藏南部及东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尼泊尔也有。
2.甘肃贝母:产于青海东部和南部、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
3.棱砂贝母:产于西藏、青海、云南西北部。
4.暗紫贝母:产于青海、甘肃、四川;四川的若尔盖、小金、南川等地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8~9月苗枯萎时采挖,将带泥的鲜贝母,摊在烈日下曝晒(阴雨天用微火烘干),随时用竹、木器制的工具翻动,当晒至贝母表皮现粉白色时,将泥土筛去,把贝母装入麻袋,轻轻撞去附上及老皮,过筛后再继续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川贝母:鳞茎呈圆锥形或卵圆形,顶端稍尖或钝圆,高10~13mm,直径7~15mm;表面淡黄白色,光滑,外层两枚鳞叶形状大小近似;味微甜而苦。
2.棱砂贝母:鳞茎呈卵状圆锥形或长卵圆形,先端尖,基部略凸出微呈锥形,有的鳞茎盘残留须根,高1.2~2cm,直径0.8~1.3cm;表面黄白色,稍粗糙,常有深黄棕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外层2鳞叶大小近等,先端开裂,露出内部细小鳞叶或心芽;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
3.甘肃贝母:鳞茎细小,呈圆锥形、长卵圆形至心脏形,先端稍尖或钝圆,高2.5~5mm,直径2~4mm;表面类白色或淡白色,外层两枚鳞叶大小悬殊,紧密抱合,无裂隙;味微甜。以鳞茎质坚实,颗粒均匀较整齐,先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4.暗紫贝母:鳞茎呈圆锥形或心脏形,先端较尖,少数钝圆,基部较平或中央微凹,高5~10mm,直径4~7~10mm。表面类白色,光滑,外层两枚鳞叶大小悬殊,大鳞叶近心形,小鳞叶近披针形,紧裹于大鳞叶之中,只露新月形部分在外,习称“怀中抱月”,将鳞叶剥开,可见细小的鳞叶及心芽,也可见细圆柱形的残茎。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而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1.甘肃贝母粉末:淀粉粒单粒形状不一,有的呈梭形或菱形,边缘大多不整齐或有不规则突起,直径5~35~50μm ,长约77μm,脐点明显,大多呈星状、三叉状、马蹄状,层纹不甚明显;半复粒很少,脐点2个,复粒少见,由2个分粒组成;多脐点单粒常见,脐点2~3个,呈圆圈状或半月形。气孔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5~60μm,副卫细胞6个,略呈放射状排列。
2.川贝母粉末:川贝鳞茎淀粉粒大多呈广卵形、卵形、圆三角形或类圆形,直径5~34~56μm,脐点不朋显,偶见呈点状或短缝状,层纹细密;复粒稀少,由2~4分粒组成;此外,偶见具2个脐点的单粒。气孔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34~63μm,副卫细胞4~6个。
3.棱砂贝母粉末:黄白色。淀粉粒单粒形状不一,有呈梨形或盾形、三角状卵形、类贝壳形、灯泡形,边缘凹凸不平,有的一边两边角状突出,少数呈菱肉形、茄形、葫芦形;直径5~35~54μm,长约至66μm ;脐点明显,每粒可见,人字状、弧线状、马蹄状、大字状、十字状、三叉状或星状,位于较小端、较大端或近中央;层纹隐约可看,少数明显。复粒少数,2~3(~5)分粒,3分粒者有时一大二小。半复粒较多,脐点2~5个,点状、十字状、人字状或马蹄状,有的一方有脐点2~3个。多脐点单粒较多,脐点2~4(~5)个,点状、人字状或三叉状,位于小端或中央。气孔长圆形者直径40~60μm,长约至69μm,类圆形者直径50~60μm,副卫细胞4~6个。有的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稍增厚。
4.暗紫贝母粉末:淀粉粒形状多样,单粒呈三角状卵形、贝壳形、卵圆形、灯泡形、椭圆形、广卵形,也有不规则卵形、不规则圆形而边缘略凹凸或作分枝状,少数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22~50(~60)μm,长约至56(~64)μm;脐点明显,呈点状、人字状、短缝状,少数呈马蹄状,大多位于较小端,少数位于较大端或近中央,层纹细密较明显。半复粒较多,脐点2~5个,有的一方脐点2~4个;复粒少数,由一大一小或等大的2分粒组成,并有分粒与半复粒合成的颗粒。此外,较易察见2~5(~7)个脐点的单粒,位于小端或近中央,3个脐点者有的集成三角形,也有横向或纵向排成1列。气孔类圆形或扁圆形,直径40~52μm,副卫细胞5~7个。草酸钙结晶细小,呈类方形或簇状,存在于表皮细胞及薄壁细胞中,导管均为螺纹,直径10~15μm。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取贝母粗粉末2g,加2%醋酸溶液10ml,不断振摇,煮沸3min,滤过,取滤液5ml,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发生橙黄色沉淀,再取滤液5ml,加20%硅钨酸溶液3滴,即发生白色絮状沉淀。(检查生物碱)
(2)取贝母生药粉末,置荧光灯下观察,可见亮淡绿色的荧光。
(3)取贝母生药横切片,加2~3滴0.1mol/L碘溶液即显蓝紫色,而边缘一圈仍为类白色。
(4)用十二种贝母鳞茎进行薄层层析,可资鉴别不同品种的样品。样品制备:取贝母粉末0.1g,加95%乙醇7ml,微沸30 min,滤过,滤液蒸发至干,残渣加95%乙醇4滴(约0.05ml),微热使溶解,溶液全部作点样用。吸附剂用硅胶G(青岛,粒度10~40μm)加0.8%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35∶100),湿法制板,干燥后置115~120℃活化2小时。展开剂用氯仿-甲醇(80∶20)并用12%的氨溶液进行饱和。展距10cm。显色剂用改良碘化铋钾试液,喷雾后显棕红色与淡棕红色斑点。其中川贝母为八个斑点(棕红色5,淡棕红色3);甘肃贝母为九个斑点(棕红色6,淡棕红色3);棱砂贝母为六个斑点(棕红色4,淡棕红色2);暗紫贝母为两个斑点(棕红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甘、苦,微寒。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每次6~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阿皮卡治头伤、中毒病。”《图鉴》记载:“阿皮卡生长在高山草甸。叶如黄精叶,茎紫色,细弱,花蓝色有斑点,上开而下垂,根如独头蒜,味甘、性凉。”《蓝琉璃》记载:“贝母以生境分为两种,一种茎叶绿色,状如黄精,花紫色,下垂,果实六楞,状如余甘子,种子扁小。根如独头蒜,味甘,另一种生长在河谷两岸,茎叶绿色,状如红花黄精,根如独头蒜。治头破裂,清热解毒。”据查证,各地藏医均以百合、贝母等百合科植物作本品入药。
-
制剂:
/
-
选方:
方一:贝母、甘草、杏仁各等量。共研细粉,以凉开水泛丸,如绿豆粒大小。治肺热燥咳、胸闷、痰喘。一次3~4丸,一口3次。
方二:贝母、麦冬、紫菀、款冬花各等量。共研细粉。治小儿咳嗽。一次1g,一日2~3次。
方三:贝毋、知母各等分。共研细粉。治肺痨虚咳、肺热。一次3g,一日3次。
-
注意事项:
毒性: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40mg/kg。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贝母素丙给麻醉猫静注,可产生持久的血压下降,伴以短时呼吸抑制。
2.中枢作用:大量贝母素丙能使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麻痹,呼吸运动抑制,并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心搏变慢。
3.对平滑肌的作用:用1∶100000浓度能抑制离体兔肠的运动;1∶50000浓度能使离体豚鼠子宫收缩。
4.升高血糖作用:按7.5~16mg/kg给兔静脉注射,能使兔血糖升高。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