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岩黄芪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黄花岩黄芪的概览。黄花岩黄芪又名西峨塞玛,归类于藏药,为豆科植物黄花岩黄芪的根,可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黄花岩黄芪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西峨塞玛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花岩黄芪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西峨塞玛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黄花岩黄芪的根。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治狂犬咬伤中毒,疗疮疡。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edysarum citrinum Bake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30~60cm。茎直立,有纵沟纹,几无毛。叶互生,长6~10cm,叶轴几无毛,小叶17~19个,对生或互生,卵状矩圆形、椭圆形或矩圆形,长1~1.5cm,宽0.5~1cm,顶端平截或微凹,上面无毛,下面仅中脉具毛,侧脉明显;托叶膜质,棕色,长1~1.5cm,联合,仅顶端呈2裂状。总状花序腋生,长12~20cm,具多数疏生的花;总花梗长6~8cm,无毛,苞片舟形,长4~5mm,外被稀毛;花梗长3.5~4mm,被白色短毛,小苞片披针形,长2~3mm,花萼钟状,几无毛,萼齿5,下面3齿较长,上面2齿较短,内面被毛,花冠淡黄色,旗瓣长13~15mm,翼瓣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长达16~18mm,雄蕊10枚,为2组(9+1),子房无毛。荚果3~4节,荚节椭圆形,无毛,边缘无翅。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500~4100m的山坡灌木林中或山坡草地。分布于西藏(藏南、藏东南)、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挖根、洗净,晾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甘,性凉。 《形态比喻》:味甘,性凉。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味甘、苦,性寒。无毒。 《藏汉大辞典》:味甘,性凉。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历史记载详见塞玛玛保(红花岩黄芪)的记载。 附红花岩黄芪:《新华本草纲要》:根: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不愈合。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
- 制剂: /
- 选方: /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