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萼棘豆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黑萼棘豆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塞哦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棘豆属植物黑萼棘豆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清热,利水。
-
主治:
水肿,浮肿,腹水,培根病,肺热病,脾热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Oxytropis melanocalyx Bung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26cm,全株被毛。茎丛生,细弱。奇数羽状复叶,长5~15cm,叶轴细,疏被黄色长柔毛;托叶草质,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基部合生但与叶柄分离,下部托叶宿存;小叶9~25,卵状至卵状披针形,长5~11mm,宽2~4m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被贴伏的柔毛。总状花序伞房状,腋生;总花梗长8~14mm,有疏生长柔毛;苞片宽披针形,干膜质,具黑色长柔毛;花萼钟状,长约4~6mm,密被黑色或杂有少数白色柔毛,使萼呈现黑色;萼齿5,披针状锥形,长约萼筒的1/2;花冠蓝色,长约12mm;旗瓣宽卵圆形,有明显的瓣柄,瓣片顶端微凹;翼瓣比旗瓣稍短,瓣柄较瓣片短,龙骨瓣最短,长约为旗瓣的1/2,有短瓣柄,瓣片先端有一小尖,长约1mm;子房有短柔毛。荚果长椭圆形,膨胀,纸质,长1.5~1.7cm,疏被白色和黑色混杂的短柔毛。花果期6~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000~5000m的高山地带。产于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宁夏、新疆、四川、云南西北部等省区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8~9月采集全草,洗净,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根细弱,纤维状,黄褐色。茎细有节,被粗糙的伏毛。叶轴细长,中部以上有小叶或小叶柄痕9~23个,小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均被糙伏毛。花序梗腋生,花序总状,花密集,近似头状;萼钟状,密生黑色和少数白色柔毛。花冠蝶形,雄蕊10,二体。气微臭,味微苦、稍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甘,温。
-
用法用量:
单用,煎熬外用;配方,内服,每次10~15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有“塞玛”一名,列入湿生草类。本品分九种。治体虚,营养不良性水肿,腹水。本品属于其中蓝花类,称塞哦,黑萼棘豆则为其原植物之一种。引《图鉴》记载:塞完叶小,茎细弱而多,铺散地面,生长在砂地、山沟,到处皆是。清热毒,治诸疮。
-
制剂:
/
-
选方:
/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