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紫堇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北紫堇的概览。北紫堇又名浩日海-其其格,归类于蒙药,为罂粟科植物北紫堇的全草,可清热,平协日,愈伤,消肿。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北紫堇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浩日海-其其格
- 分类: 蒙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北紫堇
- 类别: 蒙药
- 民族药名: 浩日海-其其格
- 民族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蒙药学》
- 药材来源: 为罂粟科植物北紫堇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蒙药卷
- 功效: 清热,平协日,愈伤,消肿。
- 主治: 主治隐伏热,协日热,血热,瘟疫,烧伤等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orydalis sibirica (L. F.) Pers. Sy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北紫堇Corydalissibirica(L.f.)Pers.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全株无毛。茎纤细,直立或斜升,高10~30cm,有分枝,具纵棱。叶灰绿色,具细长的叶柄,叶片轮廓卵形,长2~4cm,宽1.5~3.5cm,二回三出现状全裂,一回全裂片具叶柄,轮廊卵形或宽卵形,二回全裂片轮廓常倒卵形,常三出深裂,最终小裂片倒披针形或矩圆形,长3~8mm,宽1~3mm。总状花序短缩,有少数花;苞片披针形或条形,与花梗等长或稍长;花瓣黄色,外轮上面1片连距长约6mm,背面有龙骨状突起,边缘细波状,距圆筒形,长约3mm,直径约1.5mm,末端钝圆,下面1片近楔形,长约3mm,先端具短尖,内轮2花瓣顶端靠合,长约3mm,瓣片近矩圆形,具长爪。蒴果倒披针形或矩圆形,长6~10mm,宽2~4mm,扁平,顶端圆形,具长约1.5mm的宿存花柱,基部楔形;果梗长3~4mm,下垂。种子肾状扁球形,亮黑色,平滑,直径约1.5mm。花、果期6~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林下、沟谷溪边。分布于东北、内蒙古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 考证: 本品载于《无误蒙药鉴》。内称:“茎细长,中空,叶细厚,常潮湿,种子形如茴香,黑色。其中花蓝色带斑纹者为幼孔雀;花黄色带斑纹者为达嘎日或东口色勒瓦。”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认用的北紫堇的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东日色勒瓦即浩日海-其其格(北紫堇)。
- 制剂: /
- 选方: 治血热,疫热,创伤 党参75g,手参、诃子各3.5g,决明子40g,文冠木、栀子、瞿麦各30g,黑云香25g,草乌(制)150g,五灵脂、北紫堇各5g,石菖蒲10g,白云香、苘麻子、苦参、木香各35g,川楝子40g,麝香2.5g。制成水丸。每次1~3g,每日1次,晚睡前温开水送服。孕妇禁服,老弱婴幼儿慎服。(《医法海鉴》十八味党参丸)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