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夹竹桃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苏改提 古丽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夹竹桃的叶、树皮和根。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干生热,赤肤生辉,消炎退肿,收敛愈伤,祛风止痒,净血解毒。
-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各种炎肿疮疡,痔疮,皮肤瘙痒,麻风,梅毒。
《药物之园》:“软坚退肿,消炎止痛,燥湿生辉,愈合创伤,壮阳固精,解毒虫之毒等。治各种硬性炎肿,腰痛,子宫疼痛,湿疹,皮肤瘙痒,皮肤黑斑,疮疡不愈,性欲低下,早泄,毒虫之毒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Nerium oleander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夹竹桃Nerium indicum Mil1. 常绿灌木,高1.5~5m。茎直立,光滑多分枝;嫩枝呈三棱形,被细污毛。叶通常3或4片轮生,革质,条状披针形至长披针形,长5~20cm,宽0.5~4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微反卷;叶柄短。聚伞花序顶生,芳香;花萼5深裂,表面紫红色,被微毛,内面近基部具多数锥形腺体;花冠漏斗形,下部呈圆筒形,玫瑰红色或白色,5裂或重瓣,裂片近基部具条裂状附属物;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近中部,不外露,花药粘合且包围柱头,药顶端具长约1cm的丝状附属物,密被柔毛,伸出花冠外,基部两侧有钩状附属物;子房上位,具2分离心皮,花柱单一,柱头帽状。蓇葖果长柱形,长达10cm。种子多数,扭转,具白色绵毛。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分布于全国各地。常栽培于路边、庭园。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新疆各地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以向阳、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能耐碱性土壤。
栽培技术 用压条、扦插繁殖、压条繁殖,3~4月进行,浇水保湿。经7d即能生根。再按行株距各1m开穴,栽种。扦插繁殖,2~3月结合修剪进行,剪取插条长20~30cm,按行距30cm开沟,扦插,覆土,浇水。
-
代用药:
吉本品缺货,可用野苜蓿、洋百菊、无花果叶代。
-
采收加工:
叶全年可采收;树皮及根在培育3~4年后采收,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叶阔披外形,长6~14cm,宽1.5~3.5cm。先端急尖呈尖刺状,基部楔形,全缘,叶绿微向下反卷,上表面绿色。下表面包较淡,主脉明显向下表面凸出,羽状脉小脉细密近乎行,下表面尤其明显。叶片革质,不皱缩,不易破碎,气微味微苦涩。树皮较薄,卷筒状,灰褐色,有纵向或呈菱形凸起的皮孔,内表面绿黄白色,折断面外层呈纤维状;气微味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3列,下表皮细胞2列,均为复表皮,最外1列细胞较小,外被角质层,其内各列细胞稍大,切向延长;下表皮分布许多问内凹陷的气孔窝,密集较多的气孔和单细胞非腺毛。主脉上下表皮内侧有厚角细胞,周韧型维管束。有的薄壁细胞内含细小针簇状的结晶体或呈扇形。
茎皮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处散有厚壁的石细胞,壁沟明显,其内方有纤维或纤维束,壁厚,可见环层。结晶体呈长四面体形、方形成腰鼓形,薄壁组织中有乳管群散在。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三级干热,味苦,有毒。
《药物之园》;“三级干热、有毒。”
-
用法用量:
多为外用,适量,很少内服。本品可入油剂、软膏、搽剂、敷剂、灌阴剂、汤剂、浸膏等制剂。
-
考证:
《药物之园》载;“夹竹桃,是夹竹桃的叶、树皮和根;原植物是众所周知的植物,高5~10尺,茎直立,光滑多技,树叶与柳叶相似,但比它厚,光滑,边缘无齿,革质,气味难闻,味辛,烈;花冠玫瑰红色或白色;种子多数,扁长,质硬,内具白色绵毛;根细长,淡红色,味咸。”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夹竹桃一致。
-
制剂:
热维改尼 地非里 油剂 新鲜夹竹桃叶120g,橄榄油280ml。先将夹竹桃叶捣研成糊状,挤出汁液,与橄榄油合并,用温火煎至剩下油分即可。功能教气止痛,去寒燥湿。主治腰痛日久不愈。外用,每晚临睡前取适量涂于患处,次日洗净。(《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选方:
1.治毒虫之毒 取适量夹竹桃叶,与适量葡萄酒和无花果,煎汤,取15ml与适量酸牛乳同服。
2.治各种硬性炎肿,腰痛,湿疹,皮肤瘙痒,皮肤黑斑 取适量夹竹桃叶,用水煮烂成糊,敷于患处。
3.治疮疡不愈 取适量干夹竹桃叶,研成细粉,撒于患处。
4. 治子宫疼痛 取适量夹竹桃叶,煎汤制成灌阴剂,灌入阴道。
5.治性欲低下,早泄 取适量夹竹桃根,用适量牛乳煎煮,取油脂,每日食用小量。(1~5方出自《药物之园》)
-
注意事项:
本品有剧毒,过量可引起人和动物中毒,甚至导致死亡;对脑部和肺脏有害,可引起目眩,矫正药为牛乳、初乳及各类油脂。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树皮含多种强心苷:夹竹桃苷(odoroside)A、B、D、F、G、H、F,欧夹竹桃苷乙(adynerin)等;还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qcid),芸香苷(rutin)等。
叶含夹竹桃苷(oleandrin),16-去乙酯基去水夹竹桃苷,欧夹竹桃苷,16-去氢欧竹桃苷乙等[1]。
-
药理作用:
1.强心作用 夹竹桃粗制剂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叶、茎、皮、木质与花均有效力,以叶的作用较强,花最弱。湖南产红花夹竹桃及福建产白花夹竹桃叶乙醇提取液,在蛙心、猫心、犬衰竭心肺实验中均证明有强心作用。红花夹竹桃叶醇提取液在肠内吸收较快,但不完全。福建产夹竹桃叶提取物,经胃与经肠给药效应相似,吸收较有规律[1]。
2. 其他作用 浸剂及醇提取液对豚鼠及大鼠均有利尿作用。煎剂及醇提取液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在此作用量时已影响心率。镇静作用可能是由其所含之强心苷或苷元所致。欧夹竹桃苷丙有较强的致吐作用;低浓度扩张血管,高浓度则使之收缩;小量抑制子宫收缩,大量则使其张力增加。夹竹桃叶和根皮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叶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轻度抑制作用[3]。
3.毒性 夹竹桃的毒性反应类似洋地黄,主要表现在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心律不齐。煎煮的时间可影响其毒性[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宋立人,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5
药理
[1]宋立人,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