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莳萝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色日克其且克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莳萝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干生热,开通阻塞,成熟体液,利尿退肿,除胀止痛,通利经水。
  •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小便不通,肝痛腹痛,经水不下等。 1.《注医典):“成熟寒性体液,燥湿止痛,增加乳汁,降逆消食等。治耳道流液,耳部疼痛,乳汁稀少,呃逆食积等。” 2.《药物之园》:“增强消化,溶石排石,通利肠道,温宫祛寒,消炎退痔,防腐等。治消化不良,膀胱结石,肾脏结石,肠道梗阻,寒性子宫疾病,肛肠疾病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nethum graveolen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莳萝Anethum graueolens L. 一或二年生草本,高50~100cm。直根,黄白色。茎直立,圆柱形,有节,光滑。叶于节部互生,短圆形,长10~40cm,2~4回羽状全裂,裂片呈线形,终裂片长0.4~2cm,宽不及0.5mm;叶柄长5~6cm,基部成宽鞘,长1.5~2cm,边缘膜质,白色。复伞形花序,项生,直径约15cm;总花梗长5~15cm;无总苞及小总苞;伞辐5~20枚,稍不等长,小花梗20~50枚,长5~10mm,小花黄色,5瓣,内曲,早落。双悬果椭圆形,长4~5mm,宽2~3mm,背棱微突起,侧棱压扁呈翅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新疆、安徽、江苏等地;国外分布于中亚、欧洲等地。
  • 栽培与养殖: 种子繁殖 春季条播,行距40cm,开浅沟,沟深约3cm,将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土,每公顷播种量15~18kg。当苗高5~6cm时,间去过密的苗,当苗高10~15cm时,按株距约20cm定苗;苗高25cm时追肥1次,以磷肥为好,除草与浇水视其需要进行。当生长过程中遇到发斑病时可喷洒1:1OO的波尔多液,当发生虫害时,可喷洒90%教百虫100O倍稀释液。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莳萝子代。
  • 采收加工: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贮于阴凉处。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二级干热,味辛。 1.《注医典》:“一级中干、二级中热。” 2.《药物之园》:“二级首干、二级后热。有人认为新鲜者一级末热、干品者一级首热。”
  • 用法用量: 内服:2~3g。外用:适量。可入汤剂、消食膏、洗剂、油剂、灌阴液、敷剂等制剂。
  • 考证: 《药物之园》载:“莳萝,是众所周知的一种植物;形状与小茴香相似,全株靠一根茎直立,枝和叶细小,花伞状;种子与小茴香相似,但比它小而短。”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莳萝一致。
  • 制剂: 热线改尼 西比提 油剂 取适量新鲜莳萝,挤汁液与适量橄榄油或芝麻油合并,用温火煎至剩下油分即可。性干热。功能祛寒止痛,软坚消肿。主治关节疼痛、肢体颤抖、四肢麻木等各种寒性肢体疾病和疼痛。外用,取适量涂于患处。(《药物之园》)
  • 选方: 1.治乳汁稀少,呃逆食积 取适量莳萝,煎汤内服、(《注医典》) 2.治寒性子宫疾病 取适量莳萝,用水煎沸,待凉后坐浴外洗下身。(《药物之园》)
  • 注意事项: 本品对热性气质者有害,并有降低脑力、视力和性欲力的副作用,矫正药为对热性气质者,服用各类醋糖浆和各种酸味食品;对寒性气质者,服用丁香肉桂蜂蜜等。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其植物地上部分含抗坏血酸1500mg/kg,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槲皮素,异鼠李素(isorhamne-tln),山柰酚(kaempferol)等[1]。
  • 药理作用: 全草浸剂静脉注射,可降低动物血压,扩张血管,兴奋呼吸,延缓心率,降低小肠张力和蠕动,促进利尿。可用于初期高血压病,特别与溴剂合用有较好效果[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661 药理 [1]刘勇民,等.维吾尔药志(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9.661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