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菜豆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罗比亚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菜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湿生热,填精催乳,润肺化痰,通尿通经,软坚退肿。
  • 主治: 主治干寒性或黑胆质性疾病,如干性精液减少、乳汁不足、顽痰不化、小便不利,寒性月经不调、慢性炎肿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haseolus vulgari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菜豆 Phaseolus vulgaris L. 一年生草本,茎缠绕或直立,全株被短毛。羽状复叶,具3枚小叶;托叶卵状披针形成三角状披针形,有小托叶;叶柄长(5)7~13cm;小叶菱状卵形、广卵形或广椭圆形,长6~7cm,宽5.5~7cm,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侧小叶的基部偏斜),先端短渐尖至渐尖,有时突尖,全缘,两面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通常具数朵花,有时可达10余朵,花白色、淡红色或淡紫色等;旗瓣近方形,翼瓣长圆形,具短爪,龙骨瓣上端卷曲一圈或近两圈;子房线形,花柱及花丝随龙骨瓣卷曲。荚果带形,膨胀或较扁,长10~20cm,宽8~20mm,先端显喙状,表面无毛,含数粒种子。种子长圆形或肾形,白色或带红色或具带色的条纹,或为其他颜色。花期6~8月,果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我国主产于河北、湖北、江苏、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国外各地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红菜豆代。
  •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后摘取豆荚,晒干,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至足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种子矩圆形、长圆形或肾形,两端略斜平截或钝圆,长11~15mm,宽8~10mm,厚6~9mm,稍扁,表面浅肉色或类白色者具不规则的紫红色斑点和条纹,紫红色者具稀疏而细小的白色斑纹或表面全部浅肉色或紫红色,无斑纹,平滑,有光泽。种脐白色,椭圆形,稍突起,长2~2.5mm,宽1~1.5mm,位于种子腹面的中央,中间凹陷成纵沟,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骨。质坚硬,不易破碎。种皮革质,子叶二枚,淡黄白色,肥厚。气微,味淡,嚼之具豆腥气。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 横切面:种皮表面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为2列,栅状细胞长40~65μm,宽5~10μm,壁自内向外,渐增厚,胸腔含淡红棕色物,近外缘有一条光辉带。表皮下为1列中往细胞,呈哑铃状,长11~15μm,宽10~18μm,缢缩部宽7~12μm,其下为近10列薄壁细胞,靠内倒数列细胞扁编或颓废子叶表皮细胞类圆形,叶肉细胞含众多类球形、肾形或圆三角形淀粉粒,脐点星状或裂缝状,层纹不明显,另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5~10μm。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二级湿热,味微甘。 1.《注医典):“微热。” 2.《白色宫殿》:“干。有人认为干寒;有人认为湿热。” 3.《拜地依药书》:“一级热,湿性和干性为中等或绝对干寒。” 4.《药物之园》:“一级末热、二级湿。”
  • 用法用量: 内服:3~12g。外用:适量。可入糖浆、蜜膏、片剂,敷剂,散剂等制剂。
  • 考证: 《药物之园》载:“菜豆,是一种粮食谷物,各地有产;原植物与大牵牛草相似,茎多缠绕生长,叶比牵牛草叶绿,光滑;花小,紫色;荚果带形,种子像动物肾脏,比豌豆小,带红色或黑色条纹。”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菜豆一致。
  • 制剂: 库日斯 罗比亚 片 菜豆15g,没药圆柏实各10g,芸香藿香、野孜然、欧亚薄荷茜草阿魏格蓬脂、波斯阿魏各6g。研成细粉,过罗,与运量圆枪实煎液制成0.5g的片剂即可。功能通阻止痛,调理经水,双补肝胃。主治子宫疼痛,经水不下,肝胃两虚等。内服,每日2次,每次5~10片,用温开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选方: /
  • 注意事项: 不易消化,可引起腹胀,矫正药为肉桂干姜冰糖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种子含糖蛋白,其据部分为甘露糖、葡萄糖胺、阿拉伯糖、木糖及岩藻糖(frcose),其蛋白部分含胱氨酸(或半胱氨酸)极少,但含较大量的芳香族氨基酸。又含一种胰蛋白酶抑制物,此物几乎完全不含糖,但与淡粉红-蓝色的色素牢固地结合;含胱氨酸几乎近15%,但含缬氨酸与芳香族氨酸很少。又含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e),对人类红细胞有很强活性。未发芽种子的子叶和轴部分含豆甾醇等[1]。
  • 药理作用: 菜豆中所含有的植物凝集素(PHA)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凝集素,有终止妊娠等作用[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张彦福.维吾尔药材真伪鉴别.1999.252 药理 [1]黄圣凯,等.江苏医药1980,6(3):13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