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说明书

【饮片名称】

益母草《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Yimucao

拉丁名
LEONURI HERBA

异名
蓷《诗经》;
萑《尔雅》;
益母、茺蔚、益明、大札《神农本草经》;
臭秽(《尔雅》齐歆注);
贞蔚《名医别录》;
苦低草《千方》;
天麻、火杴、负担《经效产宝》;
辣母藤《履巉岩本草》;
郁臭苗《救荒本草》;
猪麻《本草纲目》;
益母艾《生草药性备要》;
扒骨风《分类草药性》;
红花艾《岭南采药录》;
坤草《青海药材》;
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益母蒿《东北药用植物志》;
地落艾《陆川本草》;
陀螺艾《广西药用植物图志》;
月母草《四川中药志》;
旋风草《陕西中药志》;
油耙菜、野油麻《湖南药物志》;
四棱草、麻干、红梗玉米膏、地目草《中药志》。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 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在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本品气微,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鲜用,或生用。

【药性】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归肝、心包、膀胱经。

【功效】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1.瘀滞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
本品辛散苦泄,主入血分,功善活血调经,祛瘀通经,为妇科经产病的要药。治血瘀痛经、经闭,可单用本品熬膏服,如益母草流浸膏益母草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5年版);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或难产、胎死腹中,既可单味煎汤或熬膏服用,亦可与当归川芎乳香等药同用。
2.水肿尿少
本品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活血化瘀,尤宜于水瘀互结的水肿,可单用,或与白茅根泽兰等同用。治血热及瘀滞之血淋、尿血,常配伍车前子石韦木通等。
3.跌打损伤,疮痈肿毒
本品辛散苦泄,性寒清热,既能活血散瘀以止痛,又能清热解毒以消肿。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可与川芎当归等同用;治疮痈肿毒,可单用外洗或外敷,亦可配伍黄柏蒲公英苦参等煎汤内服。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9~30g;鲜品12~40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1.内服:熬膏或入丸、散。
2.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草捣敷。

【注意事项】

1.阴虚血少、月经过多、瞳仁散大者均禁服。
2.本品活血祛瘀且易动胎气,故孕妇慎用。

【妊娠及哺乳】

孕妇慎用。

【鉴别用药】

益母草川芎
二者均有活血调经之功,均可用于瘀阻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益母草为妇人经产要药,且药性偏凉,尤宜于瘀阻有热之证;还能利水消肿,可治水肿。川芎为“血中气药”,且药性偏温,有活血行气功效,尤宜于气滞血瘀有寒之证;还能祛风止痛,以治头痛

【化学成分】

主要含生物碱类成分: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等。还含二萜类及挥发油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盐酸水苏碱(C7H13NO2·HCl)不得少于0.50%,盐酸益母草碱(C14H21O5N3·HCl)不得少于0.050%;饮片含盐酸水苏碱(C7H13NO2·HCl)不得少于0.40%,盐酸益母草碱(C14H21O5N3·HCl)不得少于0.040%。

【药理作用】

益母草煎剂、乙醇浸膏及益母草碱有兴奋子宫的作用;对小鼠有一定的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益母草注射液能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益母草粗提物能扩张血管,有短暂的降压作用。益母草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附药】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02-303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80-28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01-1607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36-739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852-856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妊娠及哺乳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附药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