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说明书

【饮片名称】

豆蔻《药性论》

汉语拼音
Roudoukou

拉丁名
MYRISTICAE SEMEN

异名
迦拘勒《开宝本草》;
豆蔻《续传信方》;
肉果《本草纲目》;
顶头肉《全国中草药汇编》;
玉果(广西);
扎地(藏名);
麻失(傣语)。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的干燥种仁。主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我国广东、广西、云南亦有栽培。冬、春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皮壳后,干燥。本品气香浓烈,味辛。以个大,体重,坚实,香气浓者为佳。生用,或麸皮煨制去油用,用时捣碎。

【药性】

性味
辛,温。

归经
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临床应用】

1.脾胃虚寒,久泻不止
本品辛温而涩,入中焦,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为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治脾胃虚寒之久泻、久痢者,常与人参白术诃子等药同用;若配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可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者,如四神丸(《证治准绳》)。
2.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本品辛香温燥,能温中理脾、行气止痛。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者,可与木香干姜半夏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3~10g。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每次0.5~1g。内服需煨熟去油用。

【注意事项】

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湿热泻痢及胃热疼痛者不宜用。
3.本品用量不宜过大,过量可引起中毒。肉豆蔻所含挥发油中有效成分肉豆蔻醚具有一定的毒性,动物试验可引起肝变性;肉豆蔻醚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对人的大脑有中度兴奋作用。在中毒时,轻者出现幻觉,或恶心,眩晕;重者则谵语,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变慢,反射消失,甚至死亡。

【鉴别用药】

1.肉豆蔻与麸煨肉豆蔻
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功能温中行气,涩肠止泻,可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生用辛温气香,长以暖胃消食,下气止呕;但生肉豆蔻含有大量油脂有滑肠之弊,并具刺激性。一般多制用,麸煨后可除去部分油脂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可用于虚弱冷痢,心腹胀痛。
2.肉豆蔻豆蔻与草豆蔻
三药均辛温,归脾、胃经,具有温中、行气的作用,用于胃寒气滞之脘腹胀痛,食少呕吐或泄泻。但肉豆蔻辛温,走中下二焦,煨用既能涩肠止泻,又能温中暖脾,多用于脾肾虚寒久泻。豆蔻辛温,偏走中上二焦,以化湿行气为主,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呕吐,不思饮食等。草豆蔻辛温,直入中焦,芳香温燥,长于燥湿化浊,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故脾胃寒湿偏重,气机不畅者宜之,亦用于脾虚久泻。
3.肉豆蔻五味子
二药均具有涩肠止泻的功能,用于脾肾虚寒久泻不止。但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其辛香温燥,尚有温中、行气、止痛的作用,用于胃寒胀痛,食少呕吐等。五味子酸甘而温,归肺、心、肾经;还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补肾涩精,宁心安神的作用,用于久咳虚喘,津伤口渴及消渴,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心悸,失眠,多梦等。
4.肉豆蔻吴茱萸
二药均具有温中暖脾止泻的作用,常相配伍,用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但肉豆蔻辛香温燥,又能温中行气止痛,可用于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症。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重在温散,既散肝经之寒邪,又解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可用于寒滞肝脉的痛经、疝气冷痛、巅顶头痛;取其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燥湿之功,可用于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泛酸,以及脚气肿痛等。
5.肉豆蔻补骨脂
二药均能暖脾止泻,用于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但肉豆蔻辛香温燥,又有温中行气止痛的作用,可用于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补骨脂辛苦而温,尚有温补命门,补肾强腰,壮阳,固精,缩尿之效,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尿频等;补骨脂还能补肾阳而纳气平喘,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

【化学成分】

主要含挥发油:去氢二异丁香酚,香桧烯,α-蒎烯,β-蒎烯,松油-4-烯醇,γ-松油烯,肉豆蔻醚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6.0%(mL/g),含去氢二异丁香酚(C20H22O4)不得少于0.10%;饮片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mL/g),含去氢二异丁香酚(C20H22O4)不得少于0.080%。

【药理作用】

豆蔻所含挥发油,少量能促进胃液的分泌及胃肠蠕动,而有开胃和促进食欲,消胀止痛的功效;但大量服用则有抑制作用,且有较显著的麻醉作用;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对细菌和霉菌均有抑制作用。肉豆蔻醚对正常人有致幻、抗炎作用;肉豆蔻及肉豆蔻醚能增强色胺的作用,体内外试验均对单胺化酶有中度的抑制作用。肉豆蔻对MCA和DMBA诱发的小鼠子宫癌及皮肤乳头状瘤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141-142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30-43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33-438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71-1273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1268-1270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