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槲蕨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桦槲蕨的概览。桦槲蕨又名甲保来热,归类于藏药,为水龙骨科植物中华槲蕨的干燥根茎,可解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桦槲蕨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甲保来热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桦槲蕨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甲保来热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中华槲蕨的干燥根茎。
- 出处: /
- 功效: 解毒。
- 主治: 治肉食中毒、食物中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Drynaria baronii (Christ) Diel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附生草木,高20~40cm。根状茎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针状钻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稀少,红棕色,无柄,矩圆披针形,长9~10cm,宽4~9cm,羽状深裂,裂片长圆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2~4.5cm,宽约0.8~1.3cm。先端钝或急尖,下部裂片缩短,上面被毛,下面无毛;孢子叶绿色,具长柄,柄淡棕红色,有狭翅,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0~40cm,宽6.5~13cm,羽状深裂几达中轴,羽片14~25对,长圆形或广线状披针形,宽1~1.4cm,先端钝圆或急尖,下部羽片缩短或成耳状,叶片两面均疏被短毛,叶脉显著联结成网状,有内藏细脉。孢子囊群圆形,直径约2.5mm,黄棕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一行,无囊群盖。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高山地带的石上或树上。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陕西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冬、春采挖,除去叶片及泥砂,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干燥根茎较平直而细长,长5~17cm,宽0.6~1cm。表面淡棕色,密被细小鳞毛,鳞毛黄棕色。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鳞片脱落处可见纵向的细纹理。质硬易折断,断面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维管束小点排列成环状。气微弱,味淡,微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小型细胞,表皮以内为基本薄壁组织,不呈波状弯曲,含少数淀粉粒。维管束周韧型,17~25个散列成环状。每个维管束的外周可见内皮层,由一层细胞组成。鳞片着生处的表皮不凹人,其基部呈心形。 粉末鉴别:红褐色。鳞片碎片淡棕色。体部细胞呈长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7~43μm,壁稍厚,平直或弯曲,边缘有2~4 细胞并生的毛状物,多弯曲、卷曲或呈钩状,末端尖锐或钝圆;柄部碎片黄棕色,细胞扁平,呈筒状排列,侧面观多为2 列,高7~17(~30)μm,内含油状物。皮层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近无色或淡棕色;呈多角形或圆多角形,直径22~110μm,壁厚1~7μm,非木化或微木化,纹孔细小,孔沟明显,近表皮的细胞壁黄色,有的细胞含红棕色团块及颗粒状物。内皮层细胞黄色;表面观呈长方形,端壁平或倾斜,直径9~31μm,垂周壁稍厚,细波状弯曲,内含红棕色团块或油滴状物;纵断面观细胞扁平,内皮层外侧一列细胞的内壁特厚。纤维(叶基)多成束,黄色或黄棕色;细长形或长梭形,末端渐尖或倾斜,直径14~40μm,壁厚2~8μm,孔沟明显,壁较厚者有裂纹,孔沟不明显,常含有黄色颗粒状物,也有含红棕色或黄棕色团块。管胞主为梯纹管胞,亦有网纹管胞,直径10~47μm。淀粉粒为单粒圆形、椭圆形、长卵形或葫芦形,直径3~14μm,脐点点状或短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