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枝紫菀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灰枝紫菀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漏琼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灰枝紫菀的花。
-
出处:
/
-
功效:
清热解毒。
-
主治:
用于治疗瘟病时疫、培根病,清脉热。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ster poliothamnus Diel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丛生亚灌木,高20~40cm。茎多分枝,帚状,树皮撕裂,灰褐色;当年生枝条纤细,密被短糙毛或柔毛,有腺。叶密集,下部叶枯落;中部叶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2(~3)cm,宽2~5mm,全缘,顶端钝或尖,基部稍狭,边缘平或反卷;上部叶小,椭圆形,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柔毛,两面有腺点,侧脉不明显。头状花序15~18mm,在枝端密集成伞房状,稀单生;花序梗细,有疏生的苞叶;总苞宽钟状,长、宽均5~7mm;总苞片4~5层,外层卵圆状或长圆状披针形,全部或上部草质,外面或沿中脉被密柔毛或腺点;内层近革质,上部草质且带紫色,有缘毛。舌状花10~20个,舌片淡紫色,长圆形,长7~10mm;管状花黄色,长5~6mm。瘦果长圆形,长2~2.5mm,常一面有肋,被白色密绢毛;冠毛污白色,长约5mm,近等长或有时外层较短。花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800~3950m的干旱山坡、路边或石隙中。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可作漏琼入药的原植物,还有以下四种,主要特征检索如下:
1.亚灌木,被糙短毛或柔毛。叶脉羽状,侧脉不明显。总苞4~5层,宽钟状;外层密被柔毛或腺点;内层带紫色有缘毛。--灰枝紫菀Aster poliothamnus Diels.
1.灌木,被短柔毛或腺毛。叶侧脉10余对,网脉略明显。总苞3~4层,倒锥状或钟状-2
2.头状花序1~3个生于枝上。叶短小,长5~15mm,上面近无毛,下面被白色茸毛。冠毛1层。--白背紫菀A. hypoleucus Hand.-Mazz.
2.头状花序在茎和枝端排列成复伞房状--33.冠毛1层。叶上面无毛或被短柔毛,下面被灰白色蛛丝状毛或茸毛,全缘或有短齿。--小舌紫菀A. albescens (DC.)Hand.-Mazz.
3.冠毛2层,外层极短,毛状或膜片状。叶全缘,两面无毛,下面网脉间有光泽.--辉叶紫菀A.fulgidulus Griers.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集花序,除去杂质,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皱缩成团。总苞呈圆盘形,花淡黄色,直径1.5~2.5cm。残存花梗密被绒毛,总苞片由30余枚组成,作覆瓦状排列成3~5层,苞片披针形,淡绿或淡白紫色,微毛。外层为舌状花,约20余个,内为管状花,约60余个;子房棕色,密被长冠毛。气香,味淡。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粉末鉴别:黄色。非腺毛较多,由1~4个细胞组成,顶端细胞长,直径可达12μm。腺毛少见,形状多似棒槌状,长50~75μm,直径约25μm,头部稍膨大,通常由2个细胞组成,腺柄由2列细胞组成;其次,有些上端膨大且具长柄的腺毛,仅稀疏分布在苞片中。冠毛为多列性分枝状毛,各分枝为单细胞,先端渐尖。花粉粒黄色,类圆球形,直径达30μm,具3孔沟,外壁较厚,内外层明显,表面有尖刺;长约5μm。花冠裂片表面具棒槌状突起,其上并可见网状纹理,裂片中还可见螺纹导管及草酸钙结晶。花丝表皮细胞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壁呈波状弯曲。草酸钙簇品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同时还散在少量方晶。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性平。
-
用法用量:
单用或配伍。用量3~9g。多入丸、散服。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漏琼解毒,治瘟病时疫、培根木保病,清脉热。漏琼比麦朵漏莫的植株低矮,花白色或淡蓝色,花瓣细小而多,生长在河川、沼泽地带。
据查对,漏琼多为紫菀属内的一些低矮灌木,与麦朵漏莫从功效上无大差异,仅形态上前者较低,花淡蓝色或白色;后者高大,花蓝色。两类药易于区别,但功效近似,是否能合并,尚待进一步商榷。
-
制剂:
/
-
选方:
方一:五味杜鹃散:烈香杜鹃、川木香、唐古特青兰、灰枝紫菀、藏木香,另加水飞寒水石。主治培根木布病。
方二:短管兔耳草、翼首草、尼泊尔紫堇、麻花艽、藏木香、灰枝紫菀、蒲公英。主治培根木保病。
方三:短管兔耳草、翼首草、尼泊尔紫堇、麻花艽、茜草、紫草、灰枝紫菀。可清血热。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