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蒿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牛尾蒿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普尔芒纳保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牛尾蒿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杀虫,止溃疡。
-
主治:
虫病、咽喉病、炭疽,粉末外用,收敛脓水,治疮疡。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temlsia subdigitata Mattf.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高50~90(~110)cm。主根稍粗壮,向下垂直,具多数侧根,侧根横走,长圆柱形,表皮淡黄色至棕褐色。根茎粗短,直立,直径达5~20cm,其上长有营养枝。茎多枚或数枚,丛生,直立或斜向上,基部木质,纵棱明显,紫褐色或绿褐色,上部分枝多开展,常呈屈曲近伸,枝长15~35cm或更长,茎枝幼时被短绢质柔毛,后渐稀疏或无毛。叶厚纸质或纸质,嫩叶两面微有短柔毛,后脱落。基生叶与茎下部叶无柄,叶片卵形或长圆形,羽状5深裂,有时裂片上还有1~2枚小裂片,花期下部凋谢,茎中部叶无柄,叶片卵形,长5~12cm,宽3~7cm,先端尖,边全缘,叶基部渐狭,楔形成柄状,基部有小型、披针形或线形的假托叶;茎上部叶与苞片叶无柄,叶片指状3深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叶片为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进而在茎上又组成宽展、具多次分枝的圆锥花序;小头状花序宽卵形或球形,直径1.5~2mm,有短梗或近无梗,基部有小苞叶。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短小,顶稍尖,外层、中层总苞片卵形、长卵形,背面无毛,有绿色中肋,边膜质,内层总苞片半膜质,顶稍圆;花托裸露;花淡紫色或淡黄色,外层雌花6~11朵,花冠呈狭而短的圆椎状,冠檐具2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10朵,全部具腺体,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椭圆状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开叉。瘦果小,倒卵形或长圆形。黑褐色,光滑,长约0.6mm。花果期8~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低海拔至海拔3500m左右的荒坡、沙石山坡、路旁、河边、河谷、阳坡灌丛及林缘等地。产于青海、甘肃(中部以南)、四川、云南;河北、山西、内蒙南部、陕西、宁夏、山东(西部)、河南(南部)、湖北(西部)等省区亦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微毛牛尾蒿A.subdigitata Mattf.var.thomsonii (C.B.Clarke ex Pamp.)S.Y.Hu,在青海、宁夏常与牛尾蒿混用,是否能代用,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它们主要的区别点是前者茎与叶背面密被宿存平贴微绢质的短柔毛。
-
采收加工:
花盛期采集全草,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茎细圆柱形,直径3~5mm,具纵棱,表面绿色、红棕色或紫红色,光滑或被稀疏短柔毛,具柄残迹。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绿白色,中央髓部乳白色或呈小空洞。叶片皱缩,淡绿色或暗绿色,质脆,多已破碎,完整者3~5~7指状深裂或不裂,叶背主脉突出。头状花序多数,不易脱落,小球形,具短梗,总苞片边缘膜质,透明。花黄色或淡紫色。气较清香;味苦,微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1.茎(直径2mm)横切面:呈圆形,边缘具波状棱脊多条。表皮细胞1列。皮层薄壁细胞3~10列,含色素块,棱脊下方厚角化。分泌腔类圆形,5~14个,直径25~75μm,沿皮层内侧排成一圈,内含黄色透明物质。内皮层明显。维管束外韧性,幼茎成束,老茎成环带。中柱鞘纤维,壁甚厚,强木化。韧皮部较薄。形成层环明显。本质部发达,细胞茎向排列成行。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圆形单纹孔明显,内含菊糖。
2.茎的解离组织:中柱鞘纤维条形,两端渐尖或呈叉状,长400~804~1540μm,直径13~18μm,胞腔狭小,强木化。木纤维长棱形,端壁渐尖、急尖、斜尖或分叉,壁不甚厚,具斜形或圆形单纹孔,长268~536~810μm,直径13~28μm,导管有螺纹、网纹及孔纹,螺纹导管直径13~25μm,网纹及孔纹导管直径25~56μm。管胞有网纹及孔纹。木薄壁细胞多样,端壁平截或一部斜尖或是S形,侧壁平直,微波或呈螺旋状弯曲,多为圆形单纹孔,直径28~35~40μm。
3.叶的横切面:表皮细胞近方形或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其外沿常呈齿牙状纹理。叶肉部的上表皮内侧为1~3列栅栏组织,下表皮内侧的海绵组织分化明显或不明显,气室明显,侧脉由大型薄壁细胞的脉鞘所包围。主脉部的上下表皮均突出呈囊圆状或波状,内侧有2~4列厚角组织,上表皮下部无或有1~2列栅栏组织通过,主脉维管束新月形,木质部的导管和木薄壁细胞径向间隔排列,导管直径6~23μm,分泌道近圆形,分布于主脉的薄壁组织中及侧脉靠近木质部的一侧,由5~7(稀9)个分泌细胞围成,腔径35~70μm,内含黄色透明物质。
4.叶表皮表面观:脉上表皮长柱形或长多角形,平行排列;脉间表皮形状不一,胞壁呈波状弯曲:侧壁沟孔明显。非腺毛丁字形,稀有三叉形,臂长200~536μm或仅可见圆形毛基痕。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2~6个;上下表皮均有气孔或仅下表皮有分布。
5.花剖面观:花的总苞片中央部位具多数棱状纤维,壁厚,沟孔明显。柱头表皮细胞呈乳头状,有黄色分泌物。简状花冠的内表皮有圆头状突起。花粉囊内壁细胞的细胞壁上呈刺状或条状的纤维素增厚,在细胞壁上形成网状花纹,花药与花丝接连处的细胞小方形,壁厚,排列整齐。
6.花粉粒:极面观三裂圆形,赤道面观近圆形,外层较内层明显增厚,具三沟孔,内孔横长。花粉粒(21.3~25)23.1 ×(21.3~25)23μm,裂度较浅,外壁波浪状,退化小刺明显,排列较稀疏,内孔较长,或花粉粒(22.5~27.5)23.9×(21.3~27.5×23.8μm),外壁光滑,退化小刺较小且排列紧密。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花序干粉末,置紫外光下观察,显白色颗粒状荧光水提取液显柠檬黄色。乙醇提取液显乳白荧光。
(2)取本品粉末少许升华,镜检有无定形白色结晶出现。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苦、凉,气臭。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亦可熬膏或蒸馏其挥发油入药。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普尔芒杀虫,止溃疡,除邪。治炭疽、咽喉疾病。共分三种。《图鉴》记载:普尔芒分为黑、白、紫三种,生地各不相同。普尔芒嘎保,生长在高山阴阳坡;叶淡青色,茎长,花白色,气味芳香;叶苦、辛;有花者为雄,无花者为雌;叶搓碎后有如艾叶的清香。普尔芒纳保,生长在低山阴坡;花青黑色,气味臭,味苦;基生叶圆形,深裂被毛;本品多加工成膏或灰。普尔芒莫保,生长在石岩阴阳坡;叶、花皆紫色,茎称麝香茎,茎高大而坚硬,皮薄,褐黄色或棕色,花穗如虎豹尾,花白黄色、紫黑色不定,味浓气臭。
《蓝琉璃》记载:普儿芒嘎保叶青白色,一根多茎,味辣、苦。普儿芒纳保,叶细多如坎巴,墨绿色,无色,以植株丛生高大较好。普尔芒莫保,长于高山石岩阳坡,除叶和花呈红紫色外,形态与黑色相同,引《如意宝树》记载:普尔芒杀虫。普尔芒嘎保治虫病,粉末撒疮干脓水。引让钧多杰说:普儿芒干脓水。
据《晶珠本草》记载和查证,藏医将菊科蒿属植物总称坎巴,分为5类14种。即普芒分白、黑、紫3种;坎巴分白、灰、黑、红4种,要毛分白、黑2种;察日旺分为白、黑、紫3种、阿仲分草、蒿、木3种。据查对,牛尾篙应为普儿芒的黑色种。但也有藏医将其归在察日旺项下。
-
制剂:
/
-
选方:
方一:牛尾蒿150g,熏倒牛125g,羌活90g,镰形棘豆135g,马尿泡根100g,麝香少许。以上制成粉末,气芳香,味苦。清热解毒,止痛。用于各种炎症、脏腑痈疽、咽喉肿痛等。
方二:牛尾蒿用水蒸汽蒸馏法,制取挥发油,装成胶囊或滴丸。每胶囊粒含挥发油100mg,滴丸每粒含挥发油50mg。治疗慢性气管炎、咳嗽、痰喘等。
-
注意事项:
毒性:牛尾蒿油及其分离部分对小白鼠的急性毒性试验。一次口服牛尾蒿挥发油总油的LD(50)为3.89±1.12lg,含氧化合物的LD(50)为1.850±0.383g,烯烃化合物LD(50)为3.398±0.419g。
亚急性毒性实验,挥发油及分离部分对小鼠用量为LD(50) 的1/6(相当于临床成人剂量的100倍),连续口服给药15天,对小白鼠体重外观活动无影响,主要脏器无明显病变。大剂量长时间服用牛尾蒿挥发油引起中毒病变主要是肝脏,次为肾脏。但小剂量长期服用不致引起中毒病变。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挥发油有较好的镇咳和祛痰作用。对离体豚鼠平滑肌有轻微的松弛作用;同时可对抗组织胺或乙酰胆碱引起的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实验证实,烯烃和含氧化合物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平喘作用。
2.体外抑菌作用:牛尾蒿挥发油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作用较强的是α-蒎烯、柠檬烯、茵陈素。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