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薄荷

  • 音译名: 达合介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野薄荷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达合介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清肝热、血热,祛翳、明目。
  • 主治: 血热症、目赤肿痛、翳障。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entha haplocalyx Briq.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30~80cm,下部数节具纤细的须根及水平匍匐根状茎,锐四棱形,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仅沿棱上被微毛,多分枝。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稀长圆形,长3~5(~7)cm,宽1~3m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齿状锯齿,上面沿脉密生,其余部分疏生微柔毛,或除脉外近无毛,下面常沿脉密生微柔毛。轮伞花序腋生,轮廓球形,具梗或无梗,被微柔毛。花萼管状钟形,长约2.5mm,外被柔毛及腺点,10脉,5齿,狭三角状钻形,花冠淡紫,外被毛,内面在喉部以下被微柔毛,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较大,其余3裂近等大;雄蕊4,前对较长,均伸出于花冠之外。小坚果卵珠形,黄褐色,具小腺窝。花期7~9月,果期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500m以下,潮湿的沟边、路边。产于南北各地。热带亚洲、前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及北美洲(南达墨西哥)也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采茎叶,揉破茎,阴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的清凉香气,味辛凉。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1.叶的表面观:腺鳞头部8细胞,直径约至90μm,柄单细胞;小腺毛头部及柄部均为单细胞。非腺毛1~8个细胞,常弯曲,壁厚,微具疣状突起。下表皮气孔多见,直轴式。 2.薄荷叶的横切面:上表皮细胞呈长方形,较大,无气孔;下表皮细胞细小扁,具有气孔。上下表皮有多数凹陷处,长有大型特异的扁球状腺毛(腺鳞);非腺毛时可察见;叶肉部栅栏组织为1列细胞,偶有2列的;海绵组织为4~5列不规则形的细胞。叶肉细胞中,有时可见一种特异的簇针状晶体,为橙皮甙结晶,以栅栏组织中为多见;主脉维管束外韧性,木质部的导管常2~4个排列成行,韧皮部较为细小,呈多角形,主脉的上下表皮内侧有若干列厚角细胞;主脉薄壁细胞及少数导管中,有时亦可察见橙皮甙晶体。 粉末鉴别:叶的粉末呈绿色,具特殊的香气,味凉爽。其特征为:表皮细胞壁薄,呈波状,下表皮具有众多气孔,为直轴式,其副卫细胞概为2个;上表皮几无气孔,腺鳞的腺头呈扁圆球形,直径至90μm,由8个分泌细胞组成,作辐射状排列,腺头四周围有角质层,其与分泌细胞之间,贮有浅黄色油质。柄极短,为单细胞,于侧面观始可明显地察见。腺毛柄部的四周,约有12个表皮细胞,作辐射状排列;小腺毛的腺头单细胞,直径20~25μm,柄短,单细胞;非腺毛由3~8细胞组成,长约200~250μm,通常以4细胞为多见,但也有为单细胞的。非腺毛常弯曲,略作折节状,顶端尖,细胞壁颇厚,外壁略显细小疣状凸起。 此外,粉末中有见螺纹、缘纹孔等导管,尚可见来自茎部的非木化纤维及圆形平滑的花粉粒等。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取粉末少许,经微量升华得油状物,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紫红色。 2.取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摇数分钟,放置30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薄荷脑对照品,加石油醚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乙醇(1∶1∶1.8)的混合溶液,于100℃烘约5min。供试品溶液在与对照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微辛,苦,微寒。
  • 用法用量: 单用或配方,每次3~9g。
  • 考证: 本品在藏医药史籍中未查见记载。民间医生用于治疗眼疾、翳障。
  • 制剂: /
  • 选方: 薄荷菊花酸藤果各9g。研粗粉,治目赤肿痛。一日2次,一次3g,煎服。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中枢作用:内服小量薄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间接传导至末稍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使机体散热增加,故有发汗解热作用。 2.对血管作用:薄荷制剂局部应用时,可使皮肤、粘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觉反射,引起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薄荷油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并可慢慢渗透入皮肤内,因此引起长时间的充血。同时也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组织的血管变化,调整血管的功能,而达到治疗作用。 3.抗炎作用:从薄荷油中蒸发出azulene(甘菊环或称甘菊色素)对热烧伤的兔耳有抗炎作用,有使肠管蠕动亢进,但并无推动小肠运动(排除染料)之效;对离体小鼠肠管有解痉(对抗乙酰胆碱)作用。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