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译名: 息哇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息哇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鼠科动物黄胸鼠及其一些常见鼠的皮、胆、眼、粪等。
  • 出处: /
  • 功效: 新剥的皮,敷患处,排脓敛疮。 胆:祛风。 眼:有兴奋精神的功能。 粪:酒煮除邪。
  • 主治: 新剥的皮,主治疮疡、脓水浸淫。 胆:治疮疡、创伤。 眼:治嗜眠、昏睡。 粪:内服治癫痫;外敷引脓。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Rattus flavipectus (Milne-Edwaid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长135~180mm,体型中等,较细长。耳壳薄而长,向前折能盖住眼。尾稍长于或短于体长。足细长,前后足分别为四指和五趾,生爪。乳式2~3=10。一般上体赭褐色,下体毛色变化较大。有些地区的个体,腹面毛基浅灰色,毛端棕黄色或灰黄色,胸部黄色更浓。有的个体颏及前喉污白色,余部毛基灰而毛端黄,另一些个体毛基灰色而毛尖白色。耳壳褐色。前足中央暗褐色而边缘淡白色,后足污白色而中央混生赭色短毛,趾(指)白色。尾为暗褐色。为江南农村和城市家栖鼠类的优势鼠种。全年繁殖。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于住家及其附近的农田,穴巢构造简单。杂食性。分布于长江以南及四川云南等省。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黑家鼠Rattus rattus rattus(L.)及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等常见鼠类有同等功效。
  • 采收加工: 捕杀鼠后,剥鼠皮即用;取胆或鲜用或晒干,研细;眼,晾干,研为细粉;粪,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皮、眼、粪不详。胆味苦、性寒。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 考证: 《四部医典》记载:荞麦、鼠粪炒熟后让患者睡在上面,凉后搽酥油在江杂穴 (指胸窝下方约二寸处的部位,即江杂穴)按摩,能立即使呼吸畅通,消除呃逆。又述:花诊是在穴道诊断有无脓液,如有怀疑时,可进一步试探,药用鼠粪炒熟研粉,乳汁调敷,用鼠皮(新剥)包扎,穴位处出现脓液。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刺参、绢毛毛茛青蒿玉竹、酒糟、鼠粪、干姜。煎煮后,罨敷包扎。主治石痞。 方二:鼠粪、荜茇干姜硼砂水柏枝箔、紫草茸、红糖。制成散剂,开水冲服。主治毒症时出现的自泻、自汗症状。 方三:鸽粪、鼠粪、兰石草。浸泡后烧热罨敷。治子宫痞块病。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