鼯鼠

  • 音译名: 夏玛息吾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鼯鼠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夏玛息吾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鼯鼠科动物鼯鼠的骨、肉、毛等。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鼯鼠粪:通利血脉,散瘀止痛,治胃痛、痛经、经闭等症。 肉:治妇女病、难产、邪病,可避孕。 骨(与羚羊角小叶莲熬汤,再加硇砂):治难产、脉病。 毛:治胎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etaurista xanthotis (Milnc-Edward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身体全长约50cm左右。体侧和前后肢基间连生有皮膜(飞膜)。耳前有橘黄色斑点。背毛基部灰黑色,上部淡黄色,尖端黑色;整个背部呈黑褐色。颈背黄色。腹毛灰白色,尖端淡橙色。飞膜与腹面同色。尾背与体背色近似,尾端黑色。尾腹面毛尖除尾基部的呈浅黄色外,其余均为黑色,连成一纵纹直至尾端。前足背面橙黄色,后足背面橙黄色并杂有灰黑色。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于高山林区和长有柏树的岩石陡壁上的洞穴岩缝中。筑巢穴居,内铺杂草,附近可见灰黑色的粪便。早晨和黄昏多出来活动,以松柏、云杉树籽和树叶为食。分布于青藏地区的森林地带及甘肃、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鼯鼠粪为中药五灵脂
  • 采收加工: 捕杀后取肉鲜用或晾干捣碎备用;骨研细;粪晾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块状的鼯鼠粪表面黑棕色或黄棕、红棕、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形,其表面常有碎裂,呈纤维性。体轻,质较硬,但较易破碎。气腥臭,味苦。以块状、黑棕色、有光泽、油润而无杂质者佳。散在的粪粒长约5~15mm,直径3~6mm,气微弱,味微苦咸,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内黄绿色、体轻无杂质者佳,但品质较块状的粪差。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肉:味甘,性平。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鼯鼠骨可催生,泻脉病。鼯鼠肉可治妇女病、淋巴节病。毛治胎病。《藏医药选编》记有:难产后胎衣不下者,青盐炒后加水煎服。如不效,用鼯鼠肉如豌豆大者一块内服。
  • 制剂: /
  • 选方: 方一:鼯鼠肉、香墨麝香姜黄、火漆各等量。共为细末。妇女每天早晨空腹服1次,每服1g,温开水冲服。连服3月,可避孕3年。经期停服。 方二:催生散:鼯鼠肉、木贼草、骨碎补各等分。酒送服,功能催生,下胎衣。主治难产、胎衣不下。 方三:催产方:鼯鼠肉、“江斗巴、”蛇肉各一钱。共研细末,以白酒为丸,如豌豆大。可催产,下胎衣。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鼯鼠粪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而止痛的作用,并能增加白细胞。抑菌试验证明,其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一定抑菌作用。临床上用来治疗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