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说明书

【饮片名称】

茵陈《神农本草经》

汉语拼音
Yinchen

拉丁名
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

异名
因尘《吴普本草》;
马先《广雅》;
蒿《雷公炮炙论》;
《本草经集注》;
因陈蒿《本草拾遗》;
茵陈蒿《神农本草经》;
茵陈《日华子本草》;
茵陈《本经逢原》;
绒蒿《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
臭蒿、安吕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婆婆蒿《山东中药》;
野兰蒿《湖南药物志》;
黄蒿、狼尾蒿(东北);
西茵陈(西北)。

【药材图片】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或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绵茵陈气清香,味微苦;花茵陈气芳香,味微苦。以质嫩、绵软、色灰白、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药性】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临床应用】

1.黄疸尿少
本品苦泄下降,微寒清热,善于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为治黄疸之要药。若身目发黄,小便短赤之阳黄证,常与栀子大黄同用,如茵陈蒿汤(《伤寒论》);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可与茯苓猪苓等同用,如茵陈五苓散(《匮要略》);若脾胃寒湿郁滞,阳气不得宣运之阴黄,多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
2.湿温暑湿
本品其气清芬,清利湿热,治疗外感湿温或暑湿,身热倦怠,胸闷腹胀,小便不利,常与滑石黄芩木通等药同用,如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3.湿疮瘙痒
本品苦而微寒,其清利湿热之功,可用于湿热内蕴之湿疮瘙痒,风痒隐疹,可单味煎汤外洗,也可与黄柏苦参地肤子等同用。

【用法用量】

药典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其他用法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大剂量可用至30~6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1.茵陈其气辛香,长期或大量服用易耗气伤血,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2.有报道,茵陈用量过大可能会引起头晕、恶心、上腹饱胀、灼热、腹泻等现象,甚至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心律不齐、死亡。

【鉴别用药】

1.茵陈青蒿
两者均气味芳香,能清湿热,故湿热黄疸、湿温、暑湿之证,均可应用。但茵陈主入脾胃,利胆退黄,为治疗湿热黄疸的主药,也治湿疮瘙痒;青蒿主入肝胆,善于清退虚热,凉血除蒸,功专解骨蒸劳热,又能泄暑温之火,为骨蒸劳热、疟疾寒热及暑温壮热所常用。
2.茵陈栀子
两者均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疸,用治肝胆湿热所致黄疸,常相须为用。但茵陈苦微寒,善清肝胆二经湿热,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专长,用治湿热黄疸,湿疹湿疮等。栀子苦寒,善于清泻三焦之火而清心除烦,又能凉血解毒,故用治热病烦闷,血热吐衄,以及热毒疮疡等。

【化学成分】

主要含香豆素类成分:滨蒿内酯,东莨菪素等;黄酮类成分:茵陈黄酮、异茵陈黄酮,蓟黄素等;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水杨酸、香豆酸等。还含挥发油、烯炔、三萜、甾体等。《中国药典》规定绵茵陈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50%,花茵陈含滨蒿内酯(C11H10O4)不得少于0.20%。

【药理作用】

茵陈有显著利胆作用,并有解热、保肝、抗肿瘤和降压作用。其煎剂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对ECHD11病毒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2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250-251
2.钟赣生.中药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04-205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精选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73-1880
4.张廷模,彭成.中华临床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85-587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586-588
  • 饮片名称

  • 药材图片

  • 来源

  • 药性

  • 功效

  • 临床应用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鉴别用药

  • 化学成分

  • 药理作用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