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香青

  • 音译名: 甘达巴扎嘎保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乳白香青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甘达巴扎嘎保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乳白香青的花序。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用于痞瘤、培根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naphalis lactea Maxi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上端有枯叶残枝,有顶生莲座状叶丛或花茎。茎高10~40cm,不分枝。莲座状叶披针形或匙状矩圆形,长6~13cm,宽0.5~2cm,下部渐狭成具翅的基部鞘状长柄;中部茎叶矩椭圆形、条状披针形或条形,长2~10cm,宽0.8~1.3cm,沿茎下延成狭翅,全部叶被白色或灰白色密绵毛,有离基三出脉或一脉。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伞房状,总苞钟状,长6mm,稀5或7mm;内层苞片乳白色;雄株头状花序全部有雄花。瘦果黄褐色,圆柱形;冠毛白色,较花冠稍长。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亚高山及低山草地或针叶林下。分布于青海东部、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二色香青Anaphalis bicolor(Franch.) Diels亦可做本品入药。
  • 采收加工: 花盛期采集,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皱缩成团,展开后为多数头状花序聚成伞房状,质地柔软。花梗上密被灰白色绵毛。总苞钟状,数层。苞片上部乳白色,下部淡褐色,干膜质。冠毛白色,粗毛状。气清香,味微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粉末鉴别:黄绿色。花粉粒淡黄色,呈类圆球形,直径26~30μm,3孔沟,外壁略厚,内外层明显,表面有尖刺,刺长4μm,每裂片4~5刺。花粉囊内壁细胞表面观呈类椭圆形,环状连结,具纵向条状增厚。花药基部细胞表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排列较整齐,直径8~16μm,壁稍厚;药隔顶端附属物成片,黄绿色,表面观细胞呈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纹孔大。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略延长,垂周壁平直,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直径16~20μm。苞片厚壁细胞淡黄色,呈类长方形,长约70μm,直径16~18μm,壁厚约6μm,壁微波状弯曲,孔沟较明显,周围界限不清。萼片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垂周壁平直,长约6μm,直径20~32μm。冠毛为多列性分枝状毛,各分枝单细胞,基部毛成倒刺状,先端钝圆或渐尖,壁较厚;中部毛先端渐尖,顶部毛先端钝圆,壁薄,可见纹孔,长约1000μm,直径30~40μm。导管为梯纹或环纹,长约240μm,直径6~8μm。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甘达巴扎治痞瘤,培根病。叶状如苦荬菜叶而细软,茎长,果实状如火绒草的果实,花黄色,状如盔缨,蓬松,花瓣四角形。多种环境均可生长,气味很好闻。以根而分为白、黄两种。甘达巴扎又名干哈巴扎,易与其他药品相混淆,使用时要注意区分同名异物。治疗热病用的“干哈巴扎”是甘松,治疗口病、齿病、肾病用的是摈榔,治疗膨胀、肝病用的是藏红花,治疗痹症、感冒、肿瘤、培根病和清除瓶盆器皿时用的才是本品。《形态比喻螺眼》记载:甘达巴扎状如火绒草团。 据上所述,甘达巴扎分白、黄二种。黄者为鼠曲草,白者即为本品。它们不仅与《晶珠本草》记载相符,而且亦为西藏、青海、甘南、川西等藏医所应用。
  • 制剂: /
  • 选方: “都尔吉”、蓖麻子芒硝干姜荜茇、短尾线莲、胡椒小米辣、白硇砂、“杰年差”、光明盐、“则不如差”、黑穗、油松、乳白香青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川木香香旱芹黑种草子、藏黄连、紫硇砂。共研细末,用芝麻油、牛羊脂、骨髓、酥油、乳酪等调和,放入陶瓷容器内封固,烧成灰药。用于治疗寒性痞瘤。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