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木香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川木香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布嘎莫拉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川木香的根。
-
出处:
/
-
功效:
清培根之热。
-
主治:
血病、胁肋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 Ling.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柱形,直径1~2.5cm,外皮褐色,少有分枝。几无茎。叶基生,呈莲座状平铺地面,叶柄长4~12cm;叶片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19cm,宽8~13cm,通常5~7羽状分裂,裂片卵状披针形,有细锯齿,两面均被伏毛,下面并疏生蛛丝状毛和腺点。头状花序单一或6~8个集生于枝顶,直径约3cm;苞片有缺刻或齿裂,生于花序梗上,放射状排裂在花序外圈;总苞片4列,卵形至披针形。花紫色,全为管状花,长达35~40mm;雄蕊5,花药箭形,顶端有长尾,子房下位。瘦果扁平,具三棱,有宿存冠毛,冠毛多层,芒状不等长,最外层皱曲,先向下曲后又向上反折。花期6~7月,果期7~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700~4200m的高山草地。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灰背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 Ling var.cinerea Ling亦可作本品入药。
-
采收加工:
冬秋季挖取根部,去掉泥土、须根及地上部分,过长者横断为二,过粗大者纵剖为两半,使呈半圆柱形,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或有纵槽的半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一,直径约2cm;表面黄棕色至褐色,粗糙,可见由淡黄色纤维束构成的致密斜方形网纹,有时根头呈焦黑色而有粘性。体轻,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可见点状油室及径向裂隙,有的中空。气香而特异;味苦,嚼之粘牙。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直径1.5cm)横切面:木栓层为4~6列木栓细胞。韧皮束中有多数木化纤维束,排列较规则,成十数排。形成层呈环。木质部导管旁伴有木纤维束。油室散在于韧皮射线及木射线中,直径70~200μm。薄壁细胞中含菊糖。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平。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1.5~4.5g。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川木香清培根热。同园植藏木香除种类区别外,叶茎亦比藏木香小,根单一,白色,很坚硬,状如蝇子草根,味很辛辣。《如意宝树》中记载:布嘎莫拉能使干瘦者肥胖。《比喻螺眼》中记载:布嘎莫拉状如蝇子草根。让钧多吉说:“川木香治肋痛。”据考,本品与《晶珠本草》记载相符。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六味木香散:川木香8g,余甘子5g,石榴子、西伯利亚紫堇各3g,小豆蔻、荜茇各2g,另加白糖适量。共研细粉。主治培根木布症、急腹症、胃脘刺痛及呕吐嗳气等。
方二:十三味狮鬣散:川木香8g,余甘子、石榴子、五脉绿绒蒿、矮紫堇、西伯利亚紫堇、胡兀鹫粪、信筒子、唐古特青兰各3g,荜茇、干姜、芫荽子、小豆蔻各2g。共研细粉。主治培根木保症、血病、胆病、胃病、食积等。
方三:黑草乌、诃子各37.5g,川木香10g,水菖蒲6g,麝香3g。共研细粉。主治虫病、疠病刺痛、白喉、炭疽、黄水病及麻风病。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