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橘

  • 音译名: 彼哇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木橘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彼哇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木橘的未成熟果实或成熟果肉。
  • 出处: /
  • 功效: 止泻。
  • 主治: 热痢、大小肠热泻、慢性腹泻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egle marmelos(L.)Carrea.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具刺的落叶中等乔木,或大乔木。树皮厚达12mm,灰色,外侧常成不规则片状脱落;木部黄白色,质硬,新砍处具强烈芳香,无心材;小枝有时具刺。叶互生,复叶,常为3片(有时5片),小叶片膜质,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小边缘具小圆齿,叶较大,长5~10cm,宽2~4cm,上面光滑,具长约1~2cm的小叶柄,侧生小叶近无柄。腋生聚伞圆锥花序;花直径3cm,绿白色,芳香;花梗及花萼具毛;萼盘状,具4或5浅齿,早落;花冠裂片4或5,长圆形,开展,芽期覆瓦状排列;雄蕊30~60,着生于圆形而显著的花盘上,花丝短,钻状,有时成数束,花药线形,直立;子房卵形,8~20室,花柱短,柱头头状,长圆形或纺锤形,凋落,胚珠多数,2列。果实球形、长圆形、卵形或梨形,长10~15cm,常8~15室,每室具种子数粒;果皮近平滑,灰色或黄色,略有光泽,木质,坚硬;瓤味甜,橙色。种子扁长圆形。花期5~6月,果于次年1~2月成熟,而4~5月仍可残留树枝上。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长于中国云南省南部海拔500~700m处。本种植物作藏药用,青藏高原不产,中国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孟连、耿马等县有栽培;印度中部、泰国、缅甸、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均有分布和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同科植物大木苹果Feronia clophantum Correa的果实是南亚次大陆各国民间作木橘的代用品。其果近圆形,略小于木橘,表面绿白色或灰色,不平滑而无光泽,果皮厚于木橘,果肉不分室而呈5瓣,种子多达500粒而较小,种外无粘液质而味酸。从印度进口的藏药中可能混入少量。云南勐腊亦有栽培。
  • 采收加工: 每年11~12月采摘未成熟的果实,整个或横剖后晒干。配方前粉碎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果为长圆形或近球形浆果,长径5~10cm,幼果墨绿色,成熟的黄棕色,表面较光滑,外果皮为木质的壳,坚硬,但易击破,厚约3mm,带红色,内部纤维状;中果皮与内果皮粘于壳上,果肉淡红色,心皮8~15,各含1~12枚种子(幼果无种子)。种子呈长椭圆形,具多细胞丝状白毛;种子被软韧透明的粘液质包围。微具松节油样香气,味淡,带粘液性;成熟的果肉呈棕红色或带红黄色;味甜。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幼果横切面(直径2.5cm) :外果皮由1列横向长方形表皮细胞,下皮为7~8列多角形厚壁组胞组成,其中有类圆形油室。果肉为多列椭圆形薄壁细胞,中有维管束,束内见导管及纤维束。 粉末鉴别:果粉呈灰棕色。有香气。果肉薄壁组织碎片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长径75~130μm、短径35~75μm。下皮层厚壁组织细胞呈多角形。单粒淀粉粒圆或椭圆形,直径2~12μm,脐点孔状或裂缝状。散在油滴或树脂碎块。成熟果实可见多细胞的种子毛,5~10列细胞宽,带黄色或带红色。螺纹导管偶见。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幼果、根、茎、茎皮粗粉各10g,另备叶粉2g,供制备点样液用。 1.生物碱薄层色谱,取上述粗粉各5g,分别加0.5%盐酸40ml,水浴上加热1小时,取滤液加氨水至pH10~11,其氯仿提取液供亲脂性生物碱点样;氯仿提取后水层以正丁醇提取,供亲水性生物碱点样。两者均用160目中性层析化铝,软板。展开剂,亲脂性生物碱用氯仿-甲醇-水(9.5∶0.3∶0.2);亲水性生物碱用氯仿-正丁醇-冰醋酸(7∶2∶1)。用紫外光(上海科艺光学仪器厂)2537A显色。 2.甾体薄层层析,取上述粗粉各5g,分别加乙醇50ml,回流1小时,取滤液加水成70%醇液,加等量石油醚振摇,分取乙醇层,浓缩后分为两份(另一份供香豆素层析用),取一份加95%乙醇溶解,作点样用。吸附剂用硅胶GF254;展开剂用环乙烷-乙酸乙酯(9∶1);显色剂用10%磷钼酸乙醇溶液。 3.香豆素薄层层析,取上项经石油醚处理乙醇浓缩物加盐酸,取酸不溶物加乙酸乙酯溶解,在分液器中加5%氢溶液振摇,去碱液,水洗至中性供点样用。吸附剂用酸性层析化铝,160目,软板;展开剂用石油醚-乙酸乙酯(5∶2);紫外光(上海科艺光学仪器厂)257A显色。 4.精油薄层层析,取叶粉2g,加石油醚20ml(沸程60~90℃),浸泡过夜,取提取液点样。吸附剂用中性层析化铝,120目,硬板G;展开剂用苯-乙酸乙酯(9∶1);5%香荚兰素,浓硫酸液显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甘、涩,凉。
  • 用法用量: 常配方,单用每次15~30g。
  • 考证: 本品的藏药名是尕唯摘吾的异名。《晶珠本草》记载:尕唯摘吾分为大、小两种。据查证,大者为葫芦子,小者为本品。又记载:它是树神献给世尊释迦牟尼的果品,果大如拳,肉瓤如蛋黄,有扁形种子,味酸涩。可见它是印度热带所产的一种珍异的水果,肉瓤橙色(如蛋黄),植株是树木,果大如拳,种子扁,故藏药的彼哇应是本种。同时木橘幼果为印度自古以来用于治慢性腹泻的药品,与藏药用本品治疗热痢相符合。而且从本品藏语语言来考查:拉萨方言读如bilba,安多方言读如 wilwa。《印度副药典》(The IndianPharmaceutical Codex》1953  vol.I)记梵语读音为bilva,泰米尔语称vilva  pazhum;Kirtikar et Busa 《印度药用植物》(1918)及chopra《印度土产药物》(1958 2nd ed.)记其梵语均有bilva;chopra又记孟加拉语称vilva、bel、bele、印地语称bel、bile,泰米尔语称vilvaun、villuvam。
  • 制剂: /
  • 选方: /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抗微生物活性:种子油显示抗菌活性。精油具广谱抗霉菌活性(同时用hamycin作对比)。伞形酮、马宁、补骨脂素、花椒毒素、印枳素等天然香豆素均有抗微生物活性。印枳素有杀菌作用,马宁又有杀霉菌作用。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