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蒿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白莲蒿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坎巴那保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白莲蒿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散肿,止血。
-
主治:
用于炭疽病、脉病。本品煮后药浴或烧烟熏治能除深处之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半灌木状草木。茎直立,常成小丛,高50~100cm,褐色或灰褐色,具纵棱,幼时被微柔毛,后下部脱落。叶两面初时被稀或密的白色柔毛,且叶面初时有白色腺点,后腺点脱落留有小凹穴。茎下部与中部叶有柄,叶片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2~10cm,宽2~8cm,二至三回栉齿状的羽状分裂,最终小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与叶中轴、叶柄均具栉齿;叶柄长1~5cm,基部有小型栉齿状分裂的假托叶;茎上部叶略小,与苞片叶均为栉齿状羽状分裂,或后者不裂。头状花序近球形,下垂,直径2~4mm,具短梗或近无梗,在茎上组成密集或略宽展的圆锥花序;总苞近球形,直径3mm,总苞片3~4层,背面绿色,边缘宽膜质,近无毛,两型花冠管外均微被腺点,雌花1层,10~12朵;两性花20~40朵,其花柱叉端有短睫毛。瘦果狭卵形,长1.5mm。花果期8~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200~3400m的山地灌丛、荒坡路旁。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朝鲜、日本及前苏联也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除上述品种外,可做本品入药的尚有同属植物伊朗蒿Artemisia persica Boiss.,它为半灌木状草本。根茎粗大。茎褐色,皮有纵纹。茎下部与中部叶近圆形或卵形,两面具短毛,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小裂片为狭而短的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3~4mm,有短梗及小苞叶,下垂或斜生,在茎上组成圆锥花序;总苞片背面密生白色短柔毛。瘦果长卵形,上端具附属物,果壁上有明显的纵纹。
-
采收加工:
在花期割取全草,除净杂质,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本品叶、花多干缩脱落,茎红褐色,具纵棱,微被柔毛或无,或仅嫩枝具毛;老枝木质,皮常剥裂;质脆易折,断面平整,中心乳白色,叶破碎或皱缩,湿展后可见叶面黄褐色,微具白色腺点或小凹穴,背面灰白色,被平贴的短柔毛;叶片轮廓长卵形、三角状卵形,呈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全裂,小裂片披针形或线披针形,具三角形栉齿数枚,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2~3.5mm,具短梗。气微,味苦、涩。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1.茎横切面:类圆形,边缘波状。表皮由一列排列整齐的扁平细胞组成,被薄角质层。可见毛茸断柄。皮层较窄,细胞5~12列,不规则或类方形,胞壁微弯曲。外侧2~4列为厚角细胞,棱脊处更明显。内皮层明显,细胞稍大,胞壁微厚,木化。中柱的维管束外韧形环列。柱鞘纤维成群,半圆形,位于各维管束顶端,厚至十数层细胞,横切面多角形,壁甚厚,强木化。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较发达,导管径向单列。柱鞘不明显。髓部宽广,约占茎横切面的1/2或2/3。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有时胞壁微木化,纹孔明显。
2.叶横切面:两面气孔叶或异面叶。表皮两面均由一列类方或长方形细胞组成,外被薄角质层,可见众多的T形毛断柄,腺毛生于凹陷处。叶肉栅栏组织由一列细胞组成;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胞间隙大,可见气室。主脉凸起,上下表皮内侧均具厚角组织,叶脉维管束半圆状,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径向单列。
粉末鉴别:黄褐色,气香,味微苦。T形毛众多且多缠结,柄易脱落。顶端细胞弯曲细长,可达1.5mm以上,直径2.5~11μm,壁较厚,柄2~6个细胞,以2个细胞为多见,常含淡黄色物质。腺毛顶面观椭圆形或鞋底形,4~6个细胞,成对排列,短径30~37μm,长径59~86μm;壁细波状弯曲。侧面观细胞呈层状排列,内含黄棕色分泌物。叶碎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上)或类长方形和多角形(下),胞壁微弯曲(上)或呈念珠状增厚(下);不定式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27μm,长29~37μm,副卫细胞4~5个;有较多的T形毛断柄。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2~27μm,具3孔沟,表面具雕纹。草酸钙晶体众多,方晶为主,直径6~23μm。纤维较多,成束或散在,多碎断,壁厚强木化,直径7~15μm,导管为网纹和螺纹导管,并可见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2~37μm。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
-
用法用量:
配方用,12~15g。
-
考证:
坎巴类总的记载,详见大籽蒿。本品在《晶珠本草》中记载:生长在低地的阳坡。植丛大而根多盘结;茎红色;叶黑色、气味臭。功效消肿,治炭疽;煮后沐浴或烧烟熏治,能除深处之寒。《蓝琉璃》只记载了白、灰、红等三种坎巴,没有黑坎巴的描述。
附大籽蒿:本品隶属坎巴类药物。《晶珠本草》记载:“坎巴止血,消散四肢肿胀。共分四种:白坎巴、灰坎巴、红坎巴、黑坎巴。”“灰坎巴叶白色,状如火绒草,气味芳香,高1尺至1箭(半托),生于石岩畔。”
白坎巴又称坎阿中,《形态比喻》记载:白坎巴生长在山坡下部的乱石缝中。叶白色,绵软,茎短丛生,长短约一指至一扎,花黄色。气味甘甜。功效散肿,治疮疖,托引肺病,利肾。《蓝琉璃》记载:”茎丛生,分枝少,苗期叶细匍匐于地。”让钧多吉说:”白坎巴治肾病。”红坎巴红色,大小如灰坎巴,叶紫色,如青蛙爪,气味臭。功效散肿,治疖疮。《蓝琉璃》记载:“红坎巴与灰坎巴除茎的颜色外,无明显区别。”让钧多吉说:”红坎巴治寒性肿瘤特效。”黑坎巴生长在低地的阳坡。植株大而根多盘结;茎红色;叶黑色,气味臭。功效消肿,治炭疽;煮后沐浴或烧烟熏治,能除深处之寒。”
坎巴类原植物种类较多,据查证,灰坎巴以大籽蒿为主,白坎巴以冷蒿为主,红坎巴以毛莲蒿为主,黑坎巴以白莲蒿为主入药。
-
制剂:
/
-
选方:
牛黄青鹏丸:红花100g,哇夏嘎100g,绿绒蒿150g,红耳鼠兔粪膏100g,藏菖蒲100g,牛尾蒿60g,白莲蒿膏50g,麝香2g,獐牙菜150g,波棱瓜子50g,诃子200g,胶质没药80g,黑冰片100g,木香100g,牛黄2g。以上除牛黄、麝香、红耳鼠兔粪膏、白莲蒿膏外,其余粉碎成细粉,与牛黄,麝香配研成细粉,过筛,混匀,用红耳鼠兔粪膏、白莲蒿膏加适量水泛丸,干燥、即得。清热解毒,利胆。用于胆病、肠病、肝病、瘟疫,肝胃引起的发烧等症。一次3~5丸,一日1~2次。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