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维吾尔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紫杉
-
类别:
维吾尔药
-
民族药名:
再尔乃比
-
民族药名出处:
《注医典》
-
药材来源:
为红豆杉科植物东北红豆杉的干燥枝及叶。
-
出处: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
功效:
生于生热,温补心脏,补胃止泻,降逆止呃,止咳化痰,平喘,强筋养肌。
-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寒性心虚、心悸、心慌,胃虚腹泻,呃逆,咳嗽、痰多,气喘,痪,面瘫。
1.《注医典》:“祛寒止痛,温中补胃,温补肝脏,收敛止泻等。治寒性疼痛,寒性胃虚,肝寒虚弱,大便溏薄等。”
2.《药物之园》:“软化致病体液,爽心悦志,滋补支配器官,温下利尿等。治脑虚、心虚、肝虚,膀胱虚寒,小便不利等。”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axus cuspidata Siebold & Zuc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赤褐色,浅裂;枝密生,小枝互生。叶螺旋状着生,呈不规则2列,与小枝约成45度角斜展,条形,长1.5~2.5(~3.5)cm,宽2.5~3mm,基部窄,有短柄,先端骤尖,上面光绿色,中脉隆起,下面有两条较边带宽2倍的灰绿色(干后淡黄褐色)气孔带。花单性异株;球花单生叶腋;雄球花有雄蕊9~15,每个雄蕊有药室5~6;雌球花有卵形橘红色胚珠。种子卵圆形,生于红色肉质的杯状或坛状的假种皮中,熟时紫褐色,有光泽,长约6mm,上部有3~4钝纵脊,顶有小凸尖,种脐通常三角形或近方形,稀宽椭圆形;假种皮基部有数对鳞片。花期3~6月。果期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散生于山地林中。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附注:还有同属植物喜马拉雅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Zucc.亦同等作为紫杉入药使用。主产于孟加拉国、印度等地。 若本品缺货,可代用小豆蔻、桂枝、花椒。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枝、叶,晒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小枝圆柱形,表面红褐色或黄褐色,有浅裂纹,基部有时可见宿存芽鳞。叶条形,螺旋状着生,呈不规则两列,表面绿黄色或淡黄色;中脉隆起,下面可见2条气孔带。质脆易折。具油性,气香。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二级干热。
《药物之园》:“二级末干热。”
-
用法用量:
内服:1~3g。外用:适量。可入蜜膏、糖剂、糖浆、散剂,鼻闻剂等制剂。
-
考证:
《注医典》载:“紫杉,是一种树的小枝和树叶;小枝圆柱形,表面淡黄、偏褐色,具有轻度枸橼气味;叶条形,螺旋状着生,呈不规则两列,表面绿黄色或淡黄色,质脆易折,具油性,气香。”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紫杉一致。
-
制剂:
苏福非 再尔乃比 散剂 紫杉、长角豆、孜然、榅桲子、鞣树果、罂粟子、香桃木实、乳香、椽子、干芫荽各等量。研成细粉,过罗,制成散剂即可。功能补胃止泻,燥湿健胃,温补肠道。主治胃虚性腹泻,胃下垂,肠道虚弱等。内服,每日2次,每次3g,开水冲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方剂部分)
-
选方:
/
-
注意事项:
本品对热性气质者和体质虚弱者有害,矫正药为干芫荽。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叶含双萜类化合物:紫杉素(taxinine),紫杉素A、H、K、L等,另含尖叶土杉甾酮素(ponasterone A),蜕皮甾酮(ecdysterone),金松双黄酮(sciadopitysin)。嫩枝含紫杉碱(taxine)。茎皮含具抗白血病和抗肿瘤作用的紫杉醇(taxo)。心材含紫杉新素(taxusin)[1]。
-
药理作用:
1.抗癌作用 紫杉树皮中分离出的紫杉醇体内外实验证明对乳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肺癌、舌癌、胶质母细胞瘤、黑色素瘤、前列腺癌及睾丸癌均有抑制作用[1]。紫杉醇能与细胞内的微管网结合,从而抑制微管解聚[2]。紫杉醇通过激活肿瘤细胞的Fas/Fasl通路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诱导调亡,bc1-2也参与该凋亡过程。紫杉醇还有朋多糖样活性,可诱导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和一氧化氮等[3]。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紫杉醇溶剂可使麻醉犬血压短时间下降[4]。紫杉醇对大鼠动脉环模型有强烈抑制血管生成作用[5]。
3.其他作用 紫杉碱对高血糖家兔有降血糖作用。紫杉碱对蛙、兔等中枢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少量紫杉碱兴奋离体兔肠,大量抑制。其可抑制小鼠、家兔未孕子宫,兴奋已孕子宫。紫杉碱可抑制离体蛙心、兔耳血管等,并降低兔血压。家兔静注紫杉碱,可抑制心脏和呼吸[6]。
4.毒性 动物实验中紫杉醒有骨髓抑制作用[1]。紫杉酵临床应用可见药物性疼痛、过敏反应、心血管反应、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1]。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 342
药理
[1]潘启超.癌症,1994,13(6):553
[2]马骁驰,等.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19(2):147
[3]袁金辉,等.中国药理学通报,2001,17(2):135
[4]韩锐,等.中国新药杂志,1996,5(4);248
[5]阎家麒,等.药物生物技术,2001,8(1):30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342
[7]方向红.广州医药,2001,32(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