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

  • 音译名: 稻秀
  • 分类: 苗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红豆
  • 类别: 苗药
  • 民族药名: 稻秀
  • 民族药名出处: 贵州黔东南地区
  • 药材来源: 为豆科植物红豆树的种子。
  • 出处: 《中华本草》苗药卷
  • 功效: 理气止痛,清热凉血,利水渗湿,杀虫。
  • 主治: 主治心胃气痛,疝气疼痛,小便短赤,涩痛,无名肿毒,疔疮,烧烫伤。 (1)《四川常用中草药》:“理气,通经。治疝气,腹痛,血滞,经闭。” (2)《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补中益气,生津止渴,解毒杀虫。治肺痈,烧烫伤,黄蜂或蜜蜂刺伤。” (3)《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解痉止痛,凉血止血利水渗湿,止泻。用于心胃气痛,膀胱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咳血,腹泻。”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Ormosia hosiei Hemsl.et Wils.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红豆树Ormosis hosiei Hemsl.et Wils. 乔木,高20~30m。树皮平滑,灰绿色。小枝绿色,幼时有黄褐色细毛;冬芽有褐黄色细毛。奇数羽状复叶,长12~23cm;叶柄长2~4cm;小叶(1~)2(~4)对,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10.5cm,宽1.5~5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全缘。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5~20cm,下垂;花疏,有香气;花萼钟形,浅裂,萼齿三角形,紫绿色,密被褐色短柔毛;花冠白色或淡紫色,旗瓣近圆形,翼瓣与龙骨瓣均为长椭圆形;雄蕊10,花药黄色;子房无毛,内有胚珠5~6,花柱紫色,线状,弯曲,柱头斜生。荚果阔卵形,扁平,长3.3~4.8cm,宽2.3~3.5cm,先端有短喙。种子1~2颗,近圆形,红色,长1.5~1.8cm,种脐长约9mm,位于长轴一侧。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900m,稀达1 350m的河旁、山坡、山谷林内。分布于贵州、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喜温暖向阳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而较深厚的夹砂土较好。一般是种子繁殖,播种期为3~4月,播后施人畜粪水,出苗后要除草、追肥。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打下果实,晒到果荚开裂后,筛出种子,再晒至全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椭圆形,或近圆形,长0.8~1.2cm,直径0.6~1cm,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侧面有条状种脐,长约8mm。种皮坚脆。子叶发达,2枚富油性。气微。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3g,加1%硫酸乙醇溶液20ml,水浴上加热20分钟,过滤,滤液加氨试液调节pH值至12,用氯仿20ml分两次萃取,合并氯仿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10%硫酸溶液5ml,过滤,取滤液1ml,加硅钨酸试液1~2滴,产生鲜黄色沉淀。 (2)取本品粉末0.2g,加水10ml,50~60℃水浴上浸渍20分钟,滤过,取滤液1ml,加茚三酮试液2滴,沸水浴上加热5~10分钟,产生紫红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冷;小毒。入热经。 (1)《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平,味苦,有小毒。” (2)《贵州中草药名录》:“味苦,性平。”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含N-甲基雀花碱(N-methyl-cytisine),N-甲基四氢雀花碱(N-methyltetrahydro-cytisine),红豆裂碱(ormosanine),18-表红豆裂碱(18-epior mosanine)和黄花木碱(piptanthine)[1]。亦含蛋白质[2]。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Melean Stewart,et al.C A,1971,75:45667n [2]龙春焯,等.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89,1(1):33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