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葵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芫葵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乌苏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成熟果实。
-
出处:
/
-
功效:
清热,止痛。
-
主治:
胃培根热病、培根木布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oriandrum sativum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20~60cm,光滑无毛。根细长,纺锤形,具多数侧根。茎圆柱形,直立,中空,多分枝,具细纵棱。基生叶具长柄,长2~8cm,具鞘,抱茎,叶片一或二回羽状全裂,裂片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cm,边缘羽状深裂或具缺刻;茎中部与上部叶片2或3回羽状全裂,或三出复叶,为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最终裂片狭条形,长2~15mm,宽0.5~1.5mm,先端稍尖,两面平滑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7cm;伞幅4~8,长6~14mm,具纵棱,通常无总苞,小总苞片通常5,条形或披针状条形;小伞形花序具花10余朵,白色或淡紫色;萼片三角形式狭长三角形;长0.3~0.7mm,宿存;花瓣倒卵形,长1~1.3mm,宽约1mm,顶端内凹,花序外缘花的辐射瓣不等大,外侧一片增大,长3~4mm,2深裂,两侧2片斜倒卵形,2浅裂,裂片大小不等,内侧两片较小。双悬果近球形,直径3~5mm,有10条波状的初生棱线及10条纵直的次生棱线,二者相间排列。花果期4~1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全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杂质,晒干。或花末期果初期采收全草,除去枯叶,洗净根部泥土,晒至八成干,捆成小束,晾干。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本品为双悬果,呈圆球形或卵圆形,直径3~4mm,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有甚明显而呈波状的初生肋线10条,和较为明显而纵直的次生肋线10条,二者相间排列。顶端可见极短的柱头残基,多分裂为二,周围有5枚萼片痕。基部钝圆,可见小果柄或果柄痕。分果半圆形,背面隆起,有波状的初生肋线5条,次生纵直肋线4条,接合面中央下凹,具3条纵行的棱线,中央的一条较粗,两侧的呈弧形,有的可见果柄。质坚硬,气芳香,味微辛麻。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一列胞壁较厚的细胞。中果皮外层多数列薄壁细胞;中层为厚壁木化纤维层,其外侧纤维呈纵列,内层呈交错排列。纤维层以内为数层木化细胞,长椭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接合面的中果皮可见两个油管。内果皮细胞一列,切向延长,长椭圆形,大小不等,稍扁。种皮细胞稍扁,不规则形,棕色。胚乳细胞中含糊粉粒,有的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较小,直径4~10μm。
粉末鉴别:褐色。纤维易见,纵横交错排列或散在,狭长,两端钝尖,直径11~14μm,壁较厚,木化,胞腔明显。中果皮细胞作镶嵌状排列,常伴有纤维束。油滴显淡黄色,随处散在,导管细长,螺纹,直径10~14μm。胚乳细胞呈多角形,含有较多的油滴。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适量,冷浸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2~3滴,20%氢氧化钾乙醇溶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应呈紫红色。(检查香豆素类)
2.取本品粉末(60目)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将滤液浓缩至于,残渣用氯仿溶解至1ml,供点样用。吸附剂用硅胶G加1%CMC溶液制板,105℃活化1小时,展开剂为石油醚-醋酸乙酯(85∶15),展距17.5cm。显色剂用3%香夹兰醛乙醇溶液,显色后有七个层析斑点。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甘、咸,锐。
-
用法用量:
配方用,每次3~6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乌苏治胃培根病,退热。《味气铁鬘》记载:乌苏分黑、白两种,白者是芫荽,黑者是芹菜,性锐,退烧。《如意宝树》载:乌苏煎汤内服治培根、木保病。让钧多杰说:乌苏治肠绞痛。《图鉴》载:乌苏生长在菜园中,叶、茎、花状如茴香,果荚闭合,治培根病和培根木保病。《蓝琉璃》中记载:乌苏叶茎状如茴香,果实状如佛盒,有黑白之别。功效治胃培根病、发烧、烦渴、气滞。
-
制剂:
/
-
选方:
方一:芫荽子15g,土木香9g,广木香6g。共研粗粉。治胃部培根病、胃肠寒症、胃腹疼痛。一次3~4.5g,一日2次,煎服。
方二:芫荽子200g,余甘子300g。共研成细粉。清热利水,止渴;主治热性水肿引起的气喘、面部浮肿、食欲不振、口渴等。一次3~5g,一日3~4次,煎服。
方三:芫荽、诃子、余甘子、广枣各等量。主治麻疹初起透发不快。3~6g,水煎温服,一日2~3次。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干燥成熟的果实为弱的芳香剂,可与其他药合用作矫味剂。能增进胃肠腺分泌,亦能促进胆汁分泌。所含挥发油具有抗某些真菌作用。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