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藏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马鹿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夏哇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鹿科动物马鹿的肉、血、油脂、脑、骨髓、睾丸与阴茎(雄性生殖器即鹿鞭)、茸(见鹿茸条)、角(干)、肠胃糜、肾脏、胎、毛等。
-
出处:
/
-
功效:
血:有杀虫、止血的功效。
油脂:有杀虫、预防瘟毒之功。
脑:可止泻痢。
鹿鞭:有益肾壮腰、生精壮阳之功。
角:角灰可利水消肿。
肠胃糜:利虫病。
胎:有滋补功用。
毛:有排脓疗疮、干疮水之功。
-
主治:
肉:治邪病(精神病)。
血:主治虫病,(与熊胆、肉桂相配)治妇女月经过多、崩漏、贫血、身体虚弱。
油脂:主治虫病、毒病,敷治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熏治寄生虫引起的鼻痒、眼痛、牙痛、头痛。
骨髓:外用治关节积“黄水”,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内服能添精益髓。
鹿鞭:主治肾亏腰痛、腰曲、阳痿、小便不利或失禁,以及经久不愈的一切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角:主治水肿病;角有干脓、干黄水之效,内服主治乳腺炎、水肿等症。
肾脏:主治泌尿系统疾病。
胎:主治妇女病及其引起的杂症。
毛:燎焦与动物油脂相配,外敷,治诸疮;燎焦与小便相配,内服,治疡疮脓水浸淫。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ervus elaphus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型大,身长2m左右,体重可达200kg。肩高1m左右,背平直,肩部与臀部高度几乎相等。鼻端裸露,鼻孔间及后缘均不被毛。具眶下腺,腺孔裂缝状,耳大,呈圆锥形。颈长,约占体长1/3,颈下被长毛。尾短且显眼。四肢长;蹄大。两侧蹄长,能触及地面。全体呈灰棕褐色。嘴、下颌深棕色,颊棕色。耳内具白毛。颈部与身体背面略具黄褐色,有一黑棕色背线。臀部具一黄白色斑。尾黄白色,中央具一条棕黑色条纹。体侧、腹毛淡呈灰棕色,四肢侧棕色,内侧色浅。夏毛较短,冬毛厚密。雄性有角,雌性无,眉叉斜向前伸,与主干几呈直角,主干长稍向后倾斜,并略内弯,第二枝叉紧靠眉叉从主干上分出,二者近,以此区别于梅花鹿和白唇鹿。第二枝叉与三枝叉距离较远。主干末端有时分成2枝。角面除尖端较光滑外,角面粗糙。角基部有1~2圈瘤状突起。9~10月交配,雄兽争雌斗争剧烈;妊娠期8个月左右,次年5~6月产仔,每胎1~2仔,幼仔体具排列成行的白斑,于第一次脱毛时消失。以草、树木的嫩芽、枝叶为食,嗜于盐碱地舐食盐屑。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栖息于高山森林草原、灌丛草甸及混交林。夏季一般在高山顶或阴坡地带,冬季在向阳温暖的山谷、山腰地方居住。早晨和傍晚较活跃,经常三、五成群活动。性机警而善奔跑,嗅觉与听觉灵敏,视觉较差。每年4~5月间脱去冬毛换夏毛;3~4月旧角脱落而即长出新角(茸角),约9月后角则骨化,茸皮脱落(干角)。分布于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及东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 Przewalski、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白臀鹿Cervusmacneilli Lydekker有相同功用。
-
采收加工:
捕猎后取肉,煮熟,鲜用或晾干。血,煮成块,晒干,研细。油脂,熬制。脑与骨髓,鲜用或晾干,捣细。肾脏,置牛奶中煮熟,鲜用或切片,晾干。睾丸与阴茎(共称鹿鞭),割取后去残肉及油脂,新鲜或晾干,在鹿奶或牛奶中煮食。于10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把角连脑盖砍下(砍角)洗净,风干;或收集鹿在换角期自然脱落之角(退角),将上边采集之角,放于无烟炭火上煅烧,煅至角变成白色,放冷,研细,或将干角捣细,备用。生殖季节,处死怀孕母鹿,将胎(鹿胎)连同胎衣采集,晾干,研细。肠胃糜,剥取肠,胃内壁粘膜,晾干,研细。取毛,燎焦研细。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1.马鹿角:与梅花鹿角相似,但较粗大,具3~6叉,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不显著突起,基部有珍珠盘,断面外围白色骨质层较厚,中部多灰黑色,具蜂窝状孔。气无,味微咸。以质坚、全体有骨钉、光泽者为佳。
2.马鹿睾丸与阴茎(鞭):呈长条状,阴茎长45~60cm,直径4~5cm(梅花鹿长为15cm左右,直径3~4cm),表面棕色,有纵行皱沟,顶端有一丛棕色毛。中部具椭圆形、略扁的睾丸2枚。质坚硬;气微腥。以粗壮、条长、无油脂及残肉者为佳。
3.干燥的鹿胎:大小不一,全体弯曲,头大,嘴尖,四肢细长。气味微腥。以幼小无毛、胎胞完整、无臭味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肉:性平和。
血:味甘、咸,性温。
油脂:味甘,性温。
鹿茸:味甘、咸,性温。
角;味咸,性温。
肠胃糜:味甘、辛,性温。
胎:味甘,性平和。
毛、脑、骨髓、鹿鞭、肾脏:不详。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
考证:
《四部医典》记载有:鹿角干胸膛脓血、黄水。
-
制剂:
/
-
选方:
方一:硼砂(炒)、蔓荆子、可瓜子、黄牛胆、鹿血粉各等量。共为细末。日服1次,每次1~1.5g,温开水冲服。功能驱肠胃寄生虫,主治该症引起的哑嗓。
方二:唐古特莨菪籽、鹿油各适量。将唐古特莨菪籽研细,调以鹿油。点燃产烟以熏患部。每日数次,每次10g。治寄生虫引起的鼻痒、眼痛、头痛、牙痛。
方三:鹿胎(连同胎衣),晒干,研细。日服1次,每次15~25g,黄油、白酒或温开水冲服。有滋补功能,治妇女病及其引起的杂症。
方四:十三味益痹汤散:普芒那保100g,宽筋藤90g,安息香60g,鼠李90g,镰形棘豆80g,鹿茸60g,熏倒牛50g,党参50g,唐松草30g,草决明70g,茜草100g,麝香20g,藏菖蒲60g。共研为细末,混匀,即得。一日2次,一次2~3g,煎服。活血,燥湿,用于风湿引起的恶寒,肌肉关节疼痛,筋腱僵硬。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