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

  • 音译名: 哇浪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牛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哇浪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牛科动物牛的角、胆汁、脾、肾、睾丸、血、肉、粪、尿、乳等。
  • 出处: /
  • 功效: 牛角:祛风,解毒,制疠。
  • 主治: 黄牛角治头伤;黑黄牛角治麻风病;黄牛焦角(与红耳鼠粪膏相配)清肝热。 牛胆汁:解毒,明目。治由于配合毒所致之眼病、癫狂症。 牛脾:解毒,疗疮,益目。治疡疮、中毒症。 牛肾:清热,益肾。治肾热症。 牛睾丸:可壮阳,治肾亏腰痛、腰曲、肾脏病。 牛血:敛毒。治热毒扩散(红色黄牛犊热血治毒病入脉)。 牛肉:清胆热滋补。治虚损羸瘦、消渴、痞积、水肿、腰膝酸软。 牛粪:治疗变质食物引起的中毒(小黄牛粪利气,治黄水病、癣疹)。 牛尿:制水银时可洗涤水银毒,止痒(红色黄牛尿治黄水病,泻旧热)。 牛乳:强身益精,安神宁志,利肺疾。治血、胆并发症、瘟病日久、尿频症、喘逆、多痰、饥渴、困倦、头昏旋、癫狂等症。并能养荣增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牛为大型家畜。体长约1.5~2m,体重一般在250kg左右。体格高大壮实,头部宽阔,眼大,鼻阔,口大,耳大。头顶部有角一对,左右分开。角的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且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健壮,4趾均有蹄甲。尾较长。毛色一般为黄色,随品种不同,毛色变异较大。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牛性格温驯,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由于品种不同,饲养目的不同,饲养方式各异。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牛角烧成炭,磨细。牛胆汁可取牛胆囊,晾干,取净皮膜,研细。牛脾、肾、肉新鲜食用或晾干备用。牛血煮成块,晒干,捣细。牛粪色黄,悬接备用。牛睾丸新鲜用或晾干,在牛奶中煮食。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牛胆:新鲜牛胆囊呈肾脏形,长约18~20cm,最宽处约5~6cm,干后囊有纵皱。新鲜胆汁为绿褐或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稍干后变为浓稠,完全干燥后揉之则成粉质。气腥臭,味苦。胆汁以汁浓、色绿褐者为佳,干燥者以无虫蛀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牛乳味甘,性凉。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黄牛角治头伤,黄牛焦角清肝热;黑色黄牛胆汁治配合毒入眼;黄牛脾对创伤和中毒症有裨益;黄牛肾清肾热;黄牛睾丸可壮阳;黄牛血可敛毒;黄牛肉清胆热;悬接黄牛粪可治食物中毒,黄牛尿可止痒,并可炮制水银;黄牛奶可治肺病、血胆并发症、瘟病迁延日久、尿频症、气喘、痰不利、疲乏无力、头晕等症。《藏医药选编》记述:中毒症初起时,最好用红色雄黄牛颈部之鲜血,乘温服下,可以控制毒素扩散,不致蔓延全身。
  • 制剂: /
  • 选方: 方一:胆膏、熊、猪、黄牛、牦牛、旱獭等各种动物胆,麻黄紫草茸、瓦韦。以上药制成硬膏,然后加入红花调合,功能止血。主治吐血、便血、鼻衄、肺部出血及子宫出血等各种血症。 方二: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小檗皮葛缕子芒果核、白糖、黄牛酥油。制成酥油丸内服,可治配合毒引起的眼睛红赤灼痛,视物不明。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牛胆汁:①口服胆汁时无毒:如静脉注射则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及心脏的抑制,并发生溶血;注射胆汁可引起胃肠道活动增加。②对中枢神经、呼吸与循环系统主要为镇静或麻醉作用;内服有轻度致泻作用。③有平滑肌收缩作用。④对家兔的红细胞有促进新生和破坏两种作用,给予较小量,多表现为促进新生作用,大量则引起贫血。 2.黄牛角:临床验证有清热定惊、降压等功能。可在临床应用中代犀角入药,有解毒、消炎、杀菌、凉血、止血、退热等疗效;单味止血效果也佳,但用量应大于犀角10~15倍。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