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缕子

  • 音译名: 郭牛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葛缕子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郭牛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葛缕子或田葛缕子的果实。
  • 出处: /
  •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利湿,健脾开胃。
  • 主治: 龙热病、中毒症、眼病、培根病、食积不化。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1.Carum caevi L.;2.C.buriaticum Turcz.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葛缕子:二年或多年生无毛草本,高15~70cm。直根细圆柱状,灰棕色,肉质,末梢分叉或侧根生于根端,长约14cm,径约0.8om。茎直立,具棱,上部分枝呈弧状弯曲。基生叶密集,叶片轮廓长圆形或宽椭圆形,长6~15cm,3~4回羽状全裂或深裂,小裂片条形或披针状条形,长2~3mm,宽1~2mm,背脉突起红褐色;先端微具尖头;叶柄长3~7cm,具宽叶鞘,边缘膜质,白色或略呈粉红色。茎生叶疏离互生,二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细长条形,宽不足1mm;叶柄呈鞘状,叶鞘具白色或粉红色的宽膜质边缘;托叶分裂成羽状丝裂或全裂成小裂片。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5~8cm;无总苞及小总苞,间或为1~3片,都为细小线形;伞辐4~8,长0.7~3cm;花瓣白色或粉红色,5片,宽倒卵形,乳白色,背中线呈粉红色,先端小舌片内弯成钩,钩尖钝微二裂;雄蕊与花瓣同数而互生,花丝细长,花药微紫红色;花柱基突起呈盘状,柱头棒状。双悬果矩圆状卵形,长3~4mm,宽2~2.5mm,两侧压偏,棱槽(3)明显,分生果横剖面长五角形,棱槽内油管单生。花果期6~9月。 2.田葛缕子:二年生草本,高25~60cm,无毛或微柔毛。主根粗壮,圆柱状,表面灰棕色,上部具微密的横环纹,下部光滑呈片状剥落。茎直立,圆形具细纵条棱。基生叶数枚,长圆形或宽卵形,长4~15cm,四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条形,长5~10mm,宽0.1~0.3mm;叶柄全为宽叶鞘,无托叶,其他同茎生叶。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花梗长2~8cm;总苞片1~5,细长披针形,微具白色边;伞辐10~15,开展不等长;小总苞片多数,条状披针形,具明显的白色膜质边缘;萼片绿色,结合成杯状;花瓣白色,5片,宽倒卵形,各片向内反曲,瓣尖小舌片内翻,长圆形,端钝或微裂;雄蕊与花瓣同数而对生,内藏;心皮2,结合成圆形,柱头棒状。双悬果距圆形,长2~2.5mm,宽1~2mm。花果期7~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1.葛缕子:生于海拔1800~4350m的河滩沙地、沼泽草甸、草滩、田边或坡地灌丛。 2.田葛缕子:生于海拔2000~3900m的高山草甸、田边、路旁以及丘陵、草地。1.葛缕子: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广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亚洲、欧洲、北非和北美也广布。 2.田葛缕子:产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西部;广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蒙古、前苏联也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1.葛缕子根:本品呈细长圆锥状,多弯曲,主根单一,或少有分枝,长5~15~25cm,上部最粗处约8mm,中部约4mm。根茎部具致密横环纹,顶端圆盘状,钝圆或紧缩成瓶颈状,其上残留少数片状基生叶柄痕,或硬质地上茎痕。外皮棕红色、黄褐色或棕褐色,皱缩,具扭斜纵沟纹,横向突起皮孔及点状突起侧根断痕。质硬脆,断面较紧密,显粉性,皮部宽,类白色,散在众多棕色或棕褐色小油点,外侧具放射状裂隙,形成层呈棕褐色环,木部黄棕色或淡黄色,根茎部中心具髓,气微,味甜。老根外皮干瘪,断面纤维性,质松或中空,气微或具败油气,味微甜。 2.田葛缕子根;本品呈圆柱状或下部稍细,略弯曲,主根单一,顶部膨大,长6~20~65cm,粗3~10~20mm。根茎上部多分成2~3叉,其顶宿存多数条状基生叶柄痕或其间夹有1至数支黄白色本质地上茎痕。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栓皮厚而多层,外层崩裂,有的表面有疙瘩状支根痕。质松脆,易折断,断面栓皮层与内部明显分离,内部鲜黄色,皮部宽,具弯曲菊花纹裂隙,木质星星状放射纹理,根茎部具明显髓部,其间散在众多棕色小油点。有胡萝卜气,味辛而麻。
  •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打下种子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葛缕子果实:为双悬果,呈细圆柱形,两端略尖,微弯曲,长2~5mm,直径1.5~2mm;表面黄绿色或灰棕色,顶端残留柱基,基部有细果柄。分果长椭圆形,背面有纵脊线5条,合生面平坦,有沟纹,质硬,横断面略呈五边或六边形,中心黄白色,具油性。香气特异,口尝有麻辣感。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1.葛缕子果实(直径2mm)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外被角质层。中果皮细胞多压缩,不规则。于接合面有油管2个,背面每两个脊线间各有油管1个,共有油管6个,油管略呈椭圆形或类三角形,切向长300~450μm;脊线部位有种脊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长短不一。种皮细胞扁长,多压缩,含棕色物质。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内含大量脂肪油和小簇晶。 粉末鉴别:黄棕色。内胚乳细胞多角形,无色,壁厚,细胞内含多数油滴及小簇晶,簇晶直径1.5~3.5mm。导管多呈网纹,亦见螺纹,直径20~40μm。内果皮细胞长方形,胞壁呈波状。种皮细胞扁平,内含黄棕色物质。油管黄棕色或深棕色,多破碎。分泌细胞多角形。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甘、辛,温、轻。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本品历代藏本草均有记载。《晶珠本草》记载:“郭牛祛风,清热解毒,治眼病。” 《宝堆》中记载:“郭牛性轻、平,利目,调和培根。”让钧多吉说:“郭牛清心热,祛风。”《图鉴》中记载“郭牛生长在山沟,叶椭圆深裂,茎细长,分枝多,花白色,花序伞状,种子状如蛇床子而油润,功效消肿,治眼病,培根病,舒胸开胃。” 据考证,郭牛的原植物为葛缕子。郭牛又称藏茴香,以其果实入药,为西藏和陕西秦岭一带民间的常用药,另外在西藏与郭牛混同以果实入药,尚有伞形科的孜然芹Cuminumcyminum L.和小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
  • 制剂: /
  • 选方: 方一:阿魏90g,肉豆蔻30g,荜茇30g,乳香30g,小豆蔻30g,葛缕子30g,藏木香30g,藏菖蒲30g,野牛心30g,肉桂30g,胡椒30g,石榴子50g,诃子30g,沉香30g,紫草茸30g,光明盐30g,丁香30g,干姜30g,安息香30g,大蒜炭30g,草乌30g,木香30g,黑冰片30g,秃鹫脂30g。以上共研粉末。气腥,味微辛。祛风镇静。用于内外“龙病”。 方二:葛缕子肉桂干姜陈皮。研成细粉。治胃寒,呃逆。 方三:葛缕子白术陈皮枳壳麦芽沙枣。研末。健脾开胃。 方四:葛缕子100g,喜马拉雅紫茉莉90g,迷果芹90g,大蒜(制)60g,丁香60g,木香60g,兔心60g。以上七味,研成粗粉,混匀。治头痛、身疼、消化不良、夜盲、头晕、耳鸣、“龙”病、失眠。早晚各服3~5g,煎服。(方登嘉措著《藏医临床札记》)
  • 注意事项: 葛缕酮予小鼠灌服,测得LD(50)为1.3 ±0.1ml/kg。动物先出现兴奋(举尾、惊厥),死于呼吸停止。给大鼠灌服,LD50为1.64g/kg。如在前2小时先腹腔注射葡萄糖酸制剂维生素C(400mg/kg)或葡萄糖(2.0g/kg),可对抗葛缕酮(口服4.0g/kg)的致死作用,给犬缓慢静脉滴注,则葛缕酮的致死量为0.34g/kg(心率变慢、血压下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镇咳、平喘作用:葛缕子油或田葛缕子油(caraway oil)主要含α-葛缕酮。用小鼠浓氨水喷雾致咳法实验,提示α-葛缕酮及其衍生物有镇咳作用,但用电刺激猫喉上神经致咳法实验,无镇咳作用,提示本品的镇咳作用不是作用于咳嗽中枢,故非中枢神经镇咳药。用豚鼠组胺恒压喷雾致喘法实验,葛缕酮喷雾或灌服均出现平喘作用,能预防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离体豚鼠气管实验结果,亦提示葛缕酮对痉挛状态的气管(包括支气管)有直接的松弛作用。 2.对胃肠道作用:葛缕子油有健胃、驱风作用,原位兔肠实验,证明葛缕子口服对兔小肠有兴奋作用,使蠕动波增大。 3.抗菌作用:葛缕子油在体外无抑菌作用,葛缕酮在体外对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某些抗真菌作用。高浓度(1∶1000以上)能杀牛肝蛭虫。 4.其他作用:葛缕酮予大鼠口服,可增加尿中维生素C的排泄量。此乃由于维生素C在肝脏中的生成增加(葛缕酮并非维生素C的前身)。单独给予葛缕酮,对大鼠尿中葡萄糖醛酸的排出量并无显著影响;如同时腹腔注射葡萄糖醛酸类制剂,则尿中葡萄糖醛酸及维生素C较对照组皆有显著增加,因此葛缕酮可能促进葡萄糖在肝中形成维生素C。维生素C与肝脏中凝血酶元的生成有一定关系,长期给予大鼠葛缕酮,可对抗香豆精类引起的出血。此外,种子提取物灌胃有利尿作用,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增加,吗啡则能对抗此种利尿。新鲜种子中还曾提出一种植物凝集素,只对人的红细胞有作用,对牛羊者则无。葛缕酮还有某些利胆作用。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