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脊蝗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黄脊蝗的概览。黄脊蝗又名恰尕哇,归类于藏药,为蝗科昆虫黄脊蝗的全虫、头、口腔浆液,可全虫:解毒透疹,消肿止痛。
头:有解毒之功用。(配伍)解入药的斑蝥毒。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黄脊蝗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恰尕哇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脊蝗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恰尕哇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蝗科昆虫黄脊蝗的全虫、头、口腔浆液。
- 出处: /
- 功效: 全虫:解毒透疹,消肿止痛。 头:有解毒之功用。(配伍)解入药的斑蝥毒。
- 主治: 全虫:治发烧后血管留毒。 口腔浆液:治脑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atanga japonica(I.Bol.).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体型较粗大,刻点粗而较密。一般呈黄褐色或暗褐色,背面中央从头到翅具明显的黄色条纹,故名。头大而短,头顶宽短,顶端稍宽,向前倾斜,刻点粗大。复眼下有黑色短条纹,体的腹面和腿节下的绒毛甚多。前翅黄褐色,具多数较大的圆形黑点。后翅略短于前翅,基部红色。前翅较长,顶端通常到达后足胫节的中部。后足股节匀称,胫节的顶端无外刺,外缘具刺8~9个,内缘具刺10~11个,刺黄褐色,端部黑色,内缘刺较外缘刺大。触角细长,一般25~28节,到达或略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复眼长卵形,棕褐色。雄性尾须较长,到达肛上板的顶端,下生殖板长圆锥形,顶端尖锐。雌性下生殖板的后缘中央具有三角形突出。雄性体长36~44.5mm,雌性体长43~55.7mm;雄性前翅32~41mm,雌性前翅40~53.2mm。次年5~6月出现初龄跳蝻,9~10月羽化为成虫。以小麦、玉米及禾本科作物、杂草为食物。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成虫在草堆、山坡土缝中越冬。分布于西藏、山东、江苏、广东、湖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捕捉。全虫,用沸水烫死,鲜用或晒干;头,自干燥虫体取之,口腔浆液,取活虫,用手按头部,将口腔浆液挤人磁皿内,拌以适量面粉,晒干,研细。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