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獭

  • 音译名: 陕姆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水獭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陕姆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鼬科动物水獭的肉、肝、尾、骨、粪、毛、犬齿等。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肝:治眼病、水肿、尿闭、经闭。 肉:治肾寒病及精液枯竭。 骨:治水肿病。 犬齿:治鱼骨梗喉不出。 尾:为壮阳药物上品。 粪:治子宫病。 毛:外用止血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Lutra lutra Linnaeus.
  • 药物分类: 动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水獭是鼬科中半水栖生活的动物。体形细长呈圆筒状。一般体重2~5kg,体长62~80cm,尾长32~50cm,雄獭比雌獭略大些。头部扁而略宽,吻端短粗,须粗硬,鼻垫小,眼小,耳小而圆,位置低。四肢短而圆,趾间具蹼。爪短,侧扁而尖锐,在前肢腕垫后面有较短的刚毛数根。全身毛短而微密,具丝绢光泽。体背和尾棕黑色或咖啡色。喉、颈下和胸部较淡,略带灰色。身体腹面毛较长,呈浅棕色。通常在春、夏季交配,一年繁殖两次,雄獭在发情期睾丸红肿,大声嘶叫,食量减少。雌獭发情期生殖器红胀,情绪不安,持续5天左右。妊娠约55~57天,每产1~4仔。幼仔3个月后即独立生活。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水獭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溪水透明度较大、水生植物较少而鱼类较多的地方,也见于稻田内。在靠近水边的坝坡、树根下、芦苇和灌丛内挖洞或利用自然洞穴而居。洞较浅,有多个出口,且通到水中。昼伏夜出。嗅觉锐敏。善于游泳、潜水。在水中鼻孔和耳均可关闭。以各种鱼类为主食物,亦捕食青蛙、螃蟹、水禽、甲壳类及其小型哺乳动物等。分布于西藏、青海及中国其他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杀,取肝、肉、尾鲜用或晾干,备用;犬齿、骨、粪晒干,研细,取毛,烧灰。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水獭肝干燥品:多卷缩呈团块状,直径3.5~8cm。悬挂干燥者呈纺锤形或长锥形,搁置干燥者体形宽短,卷缩明显。肝分7叶,前面3叶上部联合,下部由左向右渐次变长;左右两侧肝叶较对称,长5~9cm,宽3~8cm;后面2叶较小,其最小的1叶呈短尾状,长1~2cm,宽0.5~1.2cm,另1叶稍狭长,呈三角锥形或犁头样,有1条由下腔静脉压迫形成的纵槽;各肝叶中厚边薄,质坚实细腻,有明显的鱼腥气。水獭骨:呈黄白色,四肢骨形似豹骨,而较小,一般约为豹骨的1/2~1/3,后肢的帮骨(小骨)离挺骨更宽,前肢骨无“凤眼”。有腥气,多以全架出售,以身干、无残留油肉者为佳。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肝:味甘,性温;有小毒。 肉:味甘,性温。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
  • 考证: 据《晶珠本草》记载:水獭肝能利尿,并能治子宫血积。肉能壮阳。骨可干水肿。粪干腹水,治子宫病,水獭尾为壮阳药物上品。《藏医药选编》述:水獭犬齿尖端能消鱼骨,主治鱼骨梗喉不出。
  • 制剂: /
  • 选方: 方一:水獭犬齿与鸬鹚肉汤相配内服,治鱼骨鲠喉。 方二:水獭肝与碱花相配内服,通尿闭,治胎中血瘀。 方三:水獭肉(干)、石龙子肉(干)、鸡肉(干)、鸽肉(干)、麻雀肉(带头干)、藏鮡肉(干)各50g,唐古特茛菪子、手掌参天冬寒水石各2.5g。共为细末,调红糖为丸如拇指节大。每晚服1次,每服1丸,温开水冲服。能滋补,壮阳。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