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籽蒿

  • 音译名: 坎加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大籽蒿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坎加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 出处: /
  • 功效: /
  • 主治: 用于四肢关节肿胀,痈疖,肉瘤,龙病。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一、二年生草本,主根单一,垂直。茎单生,高50~150cm,被灰白色微柔毛,中、上部分枝繁多,纵棱明显。茎下部与中部叶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被微柔毛,长4~8(~13)cm,宽3~6(~15)cm,二至三回羽状全裂,稀为深裂,裂片2~3对,小裂片宽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0mm,宽1~1.5(~2)mm,先端钝或渐尖,叶柄长(1~)2~4cm,基部有羽状分裂的假托叶;茎上部叶羽状全裂或不分裂;苞片叶线形。头状花序大,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4~6mm,通常有长梗,少数短梗或近无梗,在茎上组成宽展或略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背面被有微柔毛或近无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花托具毛;花黄色,雌花2层,20~30朵;两性花多层,80~120朵,花冠管状,花药线状披针形,花柱先端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花果期6~10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500~4200m的路旁、田边、荒地、沙石滩地、草坡等地。分布于华北、西北、东北各省区。前苏联、日本、蒙古与巴基斯坦等地也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蒿属(Artemisia L.)4种和绢蒿属〔Seriphidium(Bess.) Poljak.〕2种,可作本品入药,就其形态特征,列检索表如下。 1.头状花序全为同形的两性花,离心发育;总苞片4~6层,内层铰外层长2~3倍。--2 1.头状花序小花异形,边花雌性,中央花两性,向心发育;总苞片(2~)3~4层,内、外层苞片几等长.--3 2.茎中部叶2~3回羽状全裂,裂片密集,被腺毛状绒毛。头状花序近球形,有花6~10朵.--西藏绢蒿Seriphidium thomsonianum(Fisch.ex DC.)Poljak. 2.茎中部叶1~2回羽状全裂,被蛛丝状柔毛。头状花序长卵形、卵形,有花3~5朵。--聚头绢蒿S. compactum(C.B.Clarke) Ling et Y.R.Ling 3.花序托具托毛;雌花冠瓶状或狭圆锥状,稀狭管状,顶4~3裂齿。--43.花序托无托毛;雌花冠狭管状,稀瓶状、狭圆锥状,顶具3~2裂齿。--5 4.茎不分枝。叶2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狭线形,端有腺体,头状花序大,近球形,直径5~10(~15)mm,在茎上排成疏松总状花序。--大花蒿Artemisia macrocephala Jacquem ex Bess. 4.茎中、上部分枝繁多。2~3回羽状全裂,小裂片宽线形。头状花序半球形,4~6mm,在茎上组成宽展或稍窄的圆锥花序。--大籽蒿A. sieversiana Ehrbart ex Willd. 5.头状花序少数,半球形;总苞片膜质褐色,无毛。叶的小裂片为栉齿状披针形,齿端有硬尖头,上面无毛有腺点,背面有长柔毛。--褐苞蒿A. phaeolepis Krasch. 5.头状花序椭圆形:总苞片被白色柔毛。叶的小裂片为宽裂片型,裂或不裂。--6 6.茎中部叶一回羽状深裂,裂片倒披针形式线状披针形,无毛。 头状花序大,直径6~10mm,有梗下垂;在茎上组成总状花序。--球花蒿A. smithii Mattf. 6.茎中部叶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叶两面、总苞片背面被毛. 头状花序直径2~3mm,无梗,单侧下倾;在茎上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川藏蒿A. tainingensls Hand.-Mazz.
  • 采收加工: 盛花期采割,拣除枯叶,阴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茎类圆柱形,长短不一。绿色,表面有纵棱,可见互生的枝、叶或叶基。上部有较密的柔毛。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央有白色髓。叶皱缩或已破碎。完整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两面均被柔毛。头状花序较多,半球形,直径3~6mm,总花梗细瘦,总苞叶线形,总苞片2~3层,边缘有白色宽膜片,背面被短柔毛;花托卵形;边缘为雌花,内层花两性,均为管状。成熟花序可见倒卵形的瘦果。气浓香,味微苦。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1.茎(5~10mm)横切面:多边形,表皮细胞一列,外被丁字毛,细胞多径向,较长。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鞘纤维壁厚木化。韧皮部较宽。形成层不明显。维管束排列成环,导管多边形,2~12个成群,排成单列。木纤维分布面积大,细胞壁厚化。射线单列,细胞径向排列,胞腔内有内含物。树脂道散生髓部。髓大,周边的细胞壁厚化。 2.叶横切面:主脉凸起。叶肉为二或一列栅栏组织,具气室。维管束居中间,维管束鞘一环。薄壁细胞含棕黄色物质。树脂道散生在栅栏组织。 粉末鉴别:灰白色。非腺毛甚多,多丁字形,长3~5mm,无色,表面光滑,胞壁微厚。纤维多碎断,成束或单个散在,直径9~36μm,胞壁厚,略弯曲,腔狭,纹孔稀少或缺。导管少见,以网纹导管为主,亦有螺纹、梯纹和具缘纹孔,直径12~35μm。结晶甚多,单个,形状不一,大小为23~92μm,不溶于盐酸。薄壁细胞多数,四边形、多边形或类圆形,无色,有少数纹孔。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甘、苦,性凉。
  • 用法用量: 单用或配方或浸膏。6~9g(干品),12~15g(鲜品),2~3g(浸膏)。
  • 考证: 本品隶属坎巴类药物。《晶珠本草》记载:“坎巴止血,消散四肢肿胀。共分四种:白坎巴、灰坎巴、红坎巴、黑坎巴。”“灰坎巴叶白色,状如火绒草,气味芳香,高1尺至1箭(半托),生于石岩畔。” 白坎巴又称坎阿中,《形态比喻》记载:白坎巴生长在山坡下部的乱石缝中。叶白色,绵软,茎短丛生,长短约一指至一扎,花黄色。气味甘甜。功效散肿,治疮疖,托引肺病,利肾。《蓝琉璃》记载:”茎丛生,分枝少,苗期叶细匍匐于地。”让钧多吉说:”白坎巴治肾病。”红坎巴红色,大小如灰坎巴,叶紫色,如青蛙爪,气味臭。功效散肿,治疖疮。《蓝琉璃》记载:“红坎巴与灰坎巴除茎的颜色外,无明显区别。”让钧多吉说:”红坎巴治寒性肿瘤特效。”黑坎巴生长在低地的阳坡。植株大而根多盘结;茎红色;叶黑色,气味臭。功效消肿,治炭疽;煮后沐浴或烧烟熏治,能除深处之寒。” 坎巴类原植物种类较多,据查证,灰坎巴以大籽蒿为主,白坎巴以冷蒿为主,红坎巴以毛莲蒿为主,黑坎巴以白莲蒿为主入药。
  • 制剂: /
  • 选方: 方一:大籽蒿小檗皮各等分,研成粗粉。治衄血、咯血。一次5~10g,一日3次。 方二:大籽蒿30g,短管兔耳草25g,獐牙菜25g。共研细粉。治肺部疾病,气喘咳嗽,咽喉肿痛。一次3~6g,一日3次。 方三:大籽蒿制成栓剂,尖端涂以红花熊胆、织锦缎炭制成之软膏,纳入鼻腔深处。可治各种鼻衄。 方四:独活大籽蒿共研。贴创口,可止脉断流血者。
  • 注意事项: 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小鼠灌肠大籽蒿,LD(50)为13.7±2.0g/kg;腹腔注射为2.3±0.01g/kg。30只小鼠分为三组,按1/5、1/10、1/20的LD(50)。剂量,每日灌胃给药,连续给30日,体重增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对脏器重量亦无影响。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1.祛痰、平喘作用:①大籽蒿可使小鼠支气管酚红排泄量明显增加。②用离体豚鼠气管法试验,认为大籽蒿有一定的平喘作用,但较氨茶碱弱。临床用大籽蒿煎浸膏片和复方大籽蒿片剂治疗支气管炎,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2.消炎作用:大籽蒿对烫伤炎症渗出,血管通透性增加,蛋清、甲醛性关节肿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3.提高缺耐力和预防肺水肿的作用:大籽蒿可显著增加小鼠对减压缺的耐受力,提高因注射拟肾上腺素药物而降低缺耐力的作用,预防肾上腺素诱发之肺水肿。 4.抗菌作用:从其中分出的倍半萜γ-内酯,对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在体外有抑制作用。用以治疗细菌性痢疾可获得良好疗效。疗效似较小檗碱、痢特灵、合霉素等为优。冲剂、片剂疗效较煎剂为差。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