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黄麻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山黄麻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呼
-
民族药名出处:
《两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榆科植物山黄麻的根、茎皮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止咳化痰,除风止痒。
-
主治:
主治“兵洞烘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埋蒙罕贺”(漆树过敏),“兵乎暖勒”(耳痈流脓血),“唉”(咳嗽),“习哈”(腹泻呕叶)。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Trema oricntalis (L.)B1.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山黄麻 Trema orientalis(L.) Bl.又名:银毛叶山黄麻《云南中药资源名录》。 落叶小乔木,高5~8m。当年枝密被白色柔毛,越年树枝光滑,灰褐色,有皮孔。叶互生,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8cm,宽4~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常偏斜;基部3出脉,侧出的1对达叶的中上部,边缘有小锯齿,上面有短硬毛而粗糙,下面密被银灰色或微带淡黄色绢质柔毛。聚伞花序成对腋生,花单性,花被片5;雄蕊5,与花被片对生;子房无毛,柱头2,被毛。核果卵圆形,长3~4mm,果柄长2~5mm。花期7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干燥疏林、密林中。分布于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叶多皱缩,展平后,完整者呈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8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常稍斜,基部3出脉明显,边缘有小锯齿,上面有短硬毛而粗糙,下面密被淡黄色柔毛。质脆。气微,味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性凉。入风、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或擦;压汁滴耳。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兵洞烘洞飞暖”,“兵洞飞暖龙”,“理蒙罕贺”山黄麻鲜茎皮适量。捣烂,取汁外擦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2.治“兵平暖勒”山黄麻鲜茎皮适量。捣烂,压汁滴耳。(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3.治“唉”山黄麻20g,柳叶1Og,山柑10g。煎服。(景洪市傣医波温囡验方)
4.治“习哈”山黄麻茎皮30g。煎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