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木鳖子

  • 音译名: 麻西嘎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大叶木鳖子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麻西嘎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藤茎、根、种子和果实。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利水消肿,杀虫止痒,镇静安神。
  • 主治: 主治“规泵”(水肿),“拢习哈习毫”(癣),“害埋拢很”(高热惊厥),“拢麻想多烘”(皮肤红疹瘙痒)。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 Lour. )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木鳖子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Lour.)Spreng. 攀缘大藤本。具块状根。茎圆柱形,有纵棱条。叶互生,叶柄在基部或中部有2~4个腺体;叶片卵状心形,长、宽均10~20cm,3~5中裂或不分裂,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波状,炳长4~5cm,卷须腋生,不分枝,螺旋扭曲。花腋生,雌雄异株;雄花单生于叶腋或有时3~4朵着生在极短的总状花序梗轴上,若单生时花梗达12cm,顶端生一大苞片,兜状;花萼筒漏斗状,花冠黄色,基部有齿状黄色腺体,雄蕊3,2枚2室,1枚1室,药室1回折曲;雌花单生于叶腋,苞片兜状,子房密生刺状毛。果卵圆形,表面有肉刺。种子扁圆形,棕黑色,有花纹,具棱角。花期4~5月,果期7~8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多生于海拔100~2000m的土层深厚处,庭院有栽培。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及台湾、湖南和西藏。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用鲜品,秋季果熟时采摘,剖开取种子,除鲜用外可晒干备用。藤茎及根全年可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呈扁平圆板状或略呈三角状,两侧多少不对称,中间稍隆起或微凹下,长2~4cm,宽1.5~3.5cm,厚约5mm。表面灰棕色至棕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网状花纹或仅有细皱纹。周边有十数个排列不规则的粗齿,有时波状,种脐端稍窄缩,端处近长方形。外壳质硬而脆,内种皮甚薄,其内为2片肥大子叶,黄白色,富油质。有特殊的油腻气,味苦。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2s,加乙醚20ml,温浸30min,滤过。取醚液2ml,置玻璃皿中,挥去乙醚,残渣加无水硫酸少量,直接加热,产生气泡及具刺激性的浓白色气体。(检查油脂) (2)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30min,滤过。取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密塞,用力振摇lmin,发生大量泡沫,10min内不消失。(检查三萜皂苷)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种子有小毒。入风、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藤茎、根15~30g;果实、根磨于水中,l~2g。外用:根、藤茎适量,煎汤洗;果实去籽,火烘后擦患处。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泵”大叶木鳖子200g。煎水外洗。 2.治“拢习哈习毫”大叶木鳖子果1枚。切为两半,去籽,将芒硝5g置于果内,用火烘热,擦患处。 3.治“害埋拢很”大叶木鳖子根适量。用水磨汁内服。 4.治“拢麻想多烘”大叶木鳖子藤适量。煎水外洗。(1~4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种子含木瞥子皂苷(momordica saponin)Ⅰ和Ⅱ[1], α一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2],木鳖子酸(momordicacid)[3],α一桐酸(α-eleostearic acid)[4],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甾醇(sterol)[3],海藻糖(mycose)和脂肪油[5]等。还含木鳖糖蛋白(momorcochin)S[6]和木鳖子素(cochinchinin)[7]等。
  • 药理作用: 细胞毒作用 木鳖糖蛋白S与人浆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连接形成的免疫毒素对靶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1]。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