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礞石

  • 音译名: 罕列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金礞石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罕列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变质岩类云母片岩的风化物蛭石片岩或水黑云母片岩的岩石。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除风通血止痛。
  • 主治: 主治“拢贺冒贸办”(头目昏眩),“勒约”(气血虚)。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1.蛭石片岩 Vermiculite Schist 主要由鳞片状矿物蛭石组成,次要矿物为水黑云母,含有少量普通角闪石、石英。鳞片细小,断面可见到层状,显微镜下薄片具明显定向排列。为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片岩颜色较淡,呈淡棕色或棕黄色。黄色光泽。质较软,易碎,碎片主呈小鳞片状。 2.水黑云母片岩 Hydrobiotite SChiSt 主要由鳞片状矿物水黑云母组成,次要矿物为蛭石,含有少量普通角闪石、石英。为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片岩颜色较深,呈黄褐色或深黄色。黄色或白色光泽。体轻,质软,易碎,碎后如麦麸。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2.水黑云母片岩 Hydrobiotite SChiSt 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采得后,拣净杂石及泥土。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为鳞片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碎片,碎片直径 0.1~0.8cm;块状者直径 2~10cm,厚0.6~1.5cm,无明显棱角。棕黄色或黄褐色,带有黄色或白色光泽。质脆,用手捻之,易碎成黄色闪光小片。具滑腻感。气微,味淡。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碎片少量,置片上加热,即层裂或散裂,膨胀2~5倍,有的鳞片变成弯曲的蛭虫状;色泽变浅,重量减轻,可浮于水面。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凉。入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场,10~20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贺冒贺办”礞石20g,黄间碧竹50g。煎汤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拢资冒贺办”礞石、黑鸡蛋黑种草籽各适量。用布包,与糯米同蒸,食糯米饭。(景洪市傣医波为三验方) 3.治“勒约”礞石适量,用布包,放于糯米上同蒸,食糯米饭。(景洪市傣医岩单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云母(黑云母白云母)与石英,亦即主含、铝、硅酸等与结晶水,亦可含钒(白云母的成分)[1]。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