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矾

  • 音译名: 亨宋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明矾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亨宋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天然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体。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除风止痒。
  • 主治: 主治“说凤令兰”(口舌生疮),“兵洞烘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明矾石Alunite 三方晶系。晶形呈细小的菱面体或极状,通常为致密块状、细粒状、上状等。颜色为无色、白色,常带淡黄汉淡红等色。条痕白色。光泽玻璃状,解理面上有时微带珍珠光,块状者光泽暗淡或微带蜡状光泽。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平行间{0001}不完全。断口晶体者呈贝状;块体者呈多片状、参差状,有时土状。硬度3.5~4。相对密度2.6~2.8。性脆。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常为碱性长石受低温硫酸盐溶液的作用变质而成,多产于火山岩中。分布于甘肃、河北、安徽、福建、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采得后,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蒸发浓缩,放冷后即析出结晶。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结晶形块状。无色或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光泽。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并附有白色细粉。质硬而脆,易砸碎。气微,味微甘而极涩。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酸、涩,性凉,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泡水含漱;或溶于水中,外洗浸泡。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说凤令兰”明矾 10g。泡水含漱。 2.治“兵洞烘洞飞暖”明矾15g,溶于水中,浸泡外洗或外擦。(1、2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明矾石为碱性硫酸铝[KAL3(SO4)2(OH)6],其中(K2O)11.4%,化铝(AI2O3)37.0%,三化硫(SO3)38.6%,水(H2O)13.0%。白矾为含水硫酸铝[KAI(SO4)2·12H2O][1]。
  •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明矾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福氏及志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炭疮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牛型布氏杆菌、百日咳杆菌及脑膜炎球菌作用次之;高浓度时对人型及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1-4]。对变异链球菌、产黑素类杆菌、核酸杆菌、产气荚膜杆菌及其他口腔杂菌等厌菌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破伤风杆菌和兼性厌菌淋球菌则有中度抑制作用[5];对羊毛状小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6]。 2.抗阴道滴虫作用 明矾在体外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7]。 3.收敛作用 明矾水在体外能使血清立即沉淀,表明有强力凝固蛋白质的作用[8]。临床利用这一收敛作用以止血、止汗和止泻等。 4.毒性 家兔或狗直肠周围注射8%明矾注射液2ml/kg,局部产生出血性凝固性坏死,继而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瘢痕,造成尿闭,尿失禁,腹泻,排便困难,肛门、会阴及睾丸阴囊水肿,甚至形成肛周围组织坏死、直肠瘘管及晚期直肠狭窄[9]。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