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

  • 音译名: 满勒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硫黄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满勒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本品为硫黄族矿物自然流经加工制成。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止咳化痰。
  • 主治: 用于治疗“兵洞烘洞飞暖”(皮肤瘙痒,斑疹,疥癣,湿疹),“拢习亨”(疥疮)。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
  • 药物分类: 矿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自然硫 Sulfur 又名:斜方硫。 晶体结构属斜方晶系。晶体为雄柱状、板柱、板状或针柱状,集合体呈致密或疏松块状,或为泉华状及隐晶的土状块体、皮壳、被膜等。晶面具刚光泽,断回呈松脂或油脂状光泽。近透明至半透明。解理多组、不完全。致密块体呈贝壳状至不平坦状断口。硬度1~2。相对密度2.05~2.08。性脆、易碎;受热易产生裂纹。有流黄臭味。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挖。将采得的硫黄矿石装入土罐中,加热至熔,除去杂质,冷却后,取出。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粗颗粒状。浅黄色、黄色或略是绿黄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表面不平坦或粗糙,常具多数小孔隙。脂肪光泽。体轻,质松脆,易砸碎。有的断面呈蜂窝状,纵面可见细柱或针状晶体,近于平行排列,刚光泽。具特异臭气,味淡。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咸,气臭,性凉。入土塔。
  • 用法用量: 外用:1~2g,涂擦患处,或泡水洗。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兵洞烘洞飞暖”硫黄、对叶豆叶、枯矾各 适量。研细粉,生菜油调匀,徐擦患处,或浸泡外洗。 2.治“拢习亨”硫黄30g,黑心树叶50g,五彩梅50g,艾纳香50g。煎水外洗。(1、2方出自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主含硫(S),尚杂有砷(As)、(Se)、碲(Te)等[1]。
  • 药理作用: 1.溶解角质、杀疥虫、杀菌、杀真菌 局部外用,在体温状态下,硫与皮肤接触,产生硫化氢;或与微生物或上皮细胞作用,化成五硫黄酸,从而有溶解角质、软化皮肤、杀灭疥虫等皮肤寄生虫及灭菌、杀真菌等作用[1.2]。 2.缓泻作用 内服后一部分在肠内形成硫化氢,刺激肠壁增加蠕动,而引起缓泻作用[2]。 3.消炎、镇咳、祛痰作用 适当剂量对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治疗作用,能使各级支气管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并使支气管黏膜杯状细胞数有不同程度减少,还能促进支气管分泌增加[2]。 4.其他作用 对氯丙嗪及硫喷妥的中枢抑制作用,有明显增强作用[2]。 5.毒性 未经炮制的天然流黄含砷量较多,不宜内服,内服需用炮制过的硫黄,且不宜过量或久服,以免引起砷中毒[2]。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