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果藤

  • 音译名: 芽崩波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下果藤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芽崩波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咀签的茎、叶或根。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祛风除湿。
  • 主治: 主治“拢达儿”(腮腺、颌下淋巴结肿痛),“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菲埋喃皇罗”(水火烫伤),“阻伤”(跌打损伤),“拢蒙沙喉”(风湿热痹证,肢体关节红肿热病,屈伸不利)。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Gouania leptostachya DC.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咀签Gouania leptostachya DC. 攀缘灌木。幼校无毛或被疏短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被短柔毛;叶片纸质,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4~10cm,宽2.5~6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波状或具疏圆齿,上面无毛,下面无毛或沿脉有疏毛,3出脉,侧卧5~6对,下面凸起;托叶披针形,早落。花杂性同株,5数,单生或数个簇生;花柄长约1mm;花排列成腋生的聚伞状总状花序和顶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长达30cm;萼片卵状三角形,内面中肋不凸起;花瓣白色,倒卵圆形;花盘五角形,每角延伸成1个舌状附属物;子房藏于花盘内,3室,花柱3浅裂。蒴果扁球形,长9~10mm,直径10~12mm,具3翅,成熟时开裂成3个具近圆形翅的分核。花期8~9月,果期10~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30~1200m的林缘灌木丛中,攀援于树上。分布于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切碎晒干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辣、微麻,性平。有毒。入水、风塔。
  • 用法用量: 外用:根适量,磨水擦;叶适量,煎汤洗;茎适量,揭烂,加酒炒热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达儿”,“兵洞飞暖龙”下果藤根适量。磨水,外擦患处。(勐腊县傣医波溜燕验方) 2.治“兵洞飞暖龙”,“菲埋喃皇罗”下果藤叶适量。煎水,外洗。(勐腊县傣医波儿验方) 3.治“阻伤”,“拢蒙沙喉”下果藤茎、平卧土三七鲜品各适量。捣烂,加酒炒热,外包。(勐海县傣医岩拉验方)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