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

  • 音译名: 嘎加
  • 分类: 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山柰
  • 类别: 藏药
  • 民族药名: 嘎加
  • 民族药名出处: /
  • 药材来源: 为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
  • 出处: /
  • 功效: 提升胃温,化血。
  • 主治: 治培根和龙的合并症。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Kaempferia galanga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单个或数个相连,绿白色,芳香。叶2~4,贴地生长,近无柄;叶片近圆形或宽卵形,长7~20cm,宽4~12cm,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绿色,有时叶缘及先端紫色,幼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或于下面被疏长柔毛,干叶在上面可见红色小点;叶基具苞状退化叶,膜质,长圆形,长1~5cm,穗状花序自叶鞘中抽出,具5~12花,每花晨开午谢;小苞片披针形,长约2.5cm,绿色;萼管长2.5cm;花冠管细长,长2.5~3cm,花冠裂片窄披针形,白色,长1.2~1.5cm,侧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状,倒卵状楔形,白色,长约1.2cm,唇瓣长约2.5cm,宽约2cm,2裂至中部以下,2裂瓣顶端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能育雄蕊1,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2细长棒状物,柱头盘状,具缘毛。蒴果。花期8~9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多为栽培。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12月至次年3月间,地上茎叶枯萎时,挖取1~3年生的根茎,洗去泥土,除去须根,横切成片,用硫磺熏一天后,铺在竹席上晒干(切忌火烤)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根茎横切片呈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2cm,通常厚3~5mm,也有2~3个相连,少数为纵切片或斜切片。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时可见根痕及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富粉性,有时可见皮层环纹,中柱常略凸起,习称“缩皮凸肉”。质坚脆,易折断。气芳香,味辛辣。
  •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根茎(直径约1cm)横切面:木栓细胞7~10层。皮层由薄壁细胞组成,皮层中油细胞随处可见,并散有根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维管束散列,也散有油细胞。薄壁组织中均含有淀粉粒。 粉末鉴别:类白色。淀粉粒众多,单粒呈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7~60μm,脐点裂缝状,有时不明显,偶见复粒,由2~3分粒组成。螺纹导管直径20~30μm,偶见梯纹导管,直径达50μm。油细胞呈长圆形,含黄棕色油状物。木栓细胞壁薄,呈长方形。
  • 理化鉴别: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约2g,加乙醚10ml,浸渍15~20分钟,时时振摇,过滤,滤液挥发去乙醚,残留物加5%香荚兰醛硫酸溶液1~2滴,即显紫色。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辛、涩,性温。 《药物大全》:味辛、苦、涩。 《宝库》:味微涩,化味苦、涩。 《甘露之环》:化味苦。 《藏药配方新编》:味辛、涩,性温。 《新编藏医学》:味辛,性温。 《藏医百科全书》:味辛,性温。
  • 用法用量: 常配方用,6~9g。
  •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嘎加破血、化血;治培根和龙的合并症。嘎加与曼嘎(干姜)相象,唯外皮红色或灰色,略厚,质比干姜松软,色白,有纤维。汉地生长的嘎加,茎状如青稞,根皮厚,根如贯众,,一节一节相接,长约五、六托,状如高良姜或黄精,气味芳香,内有纤维,干燥后坚硬。《药物大全》记载:嘎加味辛、苦、涩。《宝库》记载:嘎加味微涩,化味苦、涩,提升胃温,破血、化血,治培根病,内服过量伤元气。《甘露宝瓶》记载:嘎加皮苦,肉辛,能化血,提升胃温,治培根粘痰。《甘露之环》记载:嘎加化味苦,功效破血,化血。《精义集要》说:嘎加治培根和龙的合并症有特效。让钧多吉说:嘎加治培根和龙的 合并症有特效。据调查,情况详见曼嘎(干姜)的记载。
  • 制剂: /
  • 选方: 止泻散:阿魏菖蒲石榴山柰荜茇胡椒线莲、小米辣芹菜子、毛叶木爪、芜荽、藏木香香旱芹子、光明盐蛇床子诃子黑盐(杰娘察)、紫硇砂翠雀、白饴糖。粉碎成细粉,混匀,即得。止泻,祛虫。用于腹胀、不消化症、泄泻、虫病。口服,每服3g,每日2~3次。
  • 注意事项: /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根茎煎剂在试管内对许兰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10种常见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山柰酚对动物有消炎作用及维生素P样活性,其效力与槲皮甙相似,而较山柰甙为差。根茎煎剂0.25%~0.75%浓度对豚鼠离体肠肌呈兴奋作用,而浓度1%~1.25%则出现抑制作用;其挥发油的饱和水溶液与煎剂的作用类似。
  • 参考文献: /

其他少数民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