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泻木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止泻木的概览。止泻木又名埋母,归类于傣药,为夹竹桃科植物止泻木的树皮和根。傣语“埋”为树,“母”为止泻止痢之意,“埋母”意为专治腹痛、泻痢之药,可清火止咳,解毒杀虫,涩肠止泻,凉血止痢,利水止痛。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止泻木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埋母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Holarrhena pubescens Wallich ex G. Do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止泻木 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 Wall.exA DC. 乔木,高达10m。枝条具皮孔,被短柔毛,幼嫩部分更密,全株具乳汁。叶对生,阔卵形、近圆形或椭圆形,先端急尖或钝或圆,基部急尖或圆形,长10~24cm,宽4~11.5cm,两面被短柔毛,叶背更密,老时叶面毛渐脱落;叶柄长约5mm,被短柔毛。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被短柔毛,看花稠密;苞片小,钱形,被微毛;花萼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mm,宽约1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基都具5枚腺体;花冠白色,内外面均被短柔毛,喉部更密,花冠简细长,基部膨大,喉部收缩,花冠裂片长圆形,顶端圆,长15~17mm,宽5~6mm;雄蕊着生花冠筒近基部,花丝丝状,长约1mm,基部被柔毛,花药长圆状披针形;心皮2,离生,无毛,花柱丝状,柱头长圆形,顶端钝,短2裂;每心皮有胚珠多颗。蓇葖果双生,长圆柱形,顶端渐尖,向内弯,长20~43cm,直径5~8mm,具白色斑点;种子浅黄色,长圆形,长约2cm,宽约3mm,中部凹陷,顶端具黄白色绢质种毛;种毛长约5cm。花期4~7月,果期6~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地疏林中、山坡路旁或密林山谷水沟边,也散生在山脚平地杂木林中。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地区。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剥取树皮和挖取根,晒干备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树皮含锥丝碱(conessine),经硫酸处理后得异锥丝碱(isoconessine)和新锥丝碱(neoconessine)[1],止泻木定(holarrhidine),止泻木明(holarrhimine),N,N,N’,N’一四甲基止泻木明(N,N,N’,N’-tetramethvlholarrhimine)[2],克杞明(kurchamine,克杞星(kurchessine)[3],锥丝明(conessimine),异锥丝明(isoconessimine),双氢异锥丝明(dihydroisoconessi-mine)[4],7α一羟基锥丝碱(7α-hydroxyconessine),止泻木酮碱(holonamine)[5],锥丝新(concuressine),双氢锥丝新(dihydro-conessine),3一表杂锥丝碱(3-epiheteroconessine)[6],止泻木星碱(holacine),止泻木新胺(holacimine)[7],止泻木芬碱(holar-rifine)[8],重止泻木宁碱(regholarrhenine) A、B、C、D、E、F[9.10]等。还会5,20(29)羽扇二烯一3β醇[5,20(29)-luPadien-3β-ol〕,5,23一谷甾二烯一3β一醇(sitosta-5,23-dien-3β-ol)[11]。
- 药理作用: 1.抗原虫作用 锥丝碱有显著抗阿米巴原虫作用,异雄丝碱杀阿米巴原虫效力很强[1]。 2.局部麻醉作用 本品所含锥丝碱、异雄丝碱及新推丝碱均有局部麻醉作用,豚鼠皮内注射局麻作用较可卡因强,兔眼实验也显示有局麻作用[1]。 3.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锥丝碱皮下注射或肌注时对心脏无明显影响,但静注较大剂量时则可引起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等。异锥丝碱和新锥丝碱的作用与奎宁、奎尼丁相似,可引起心脏抑制[1]。 4.其他作用 锥丝碱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消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雄丝碱沙能使蛙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但对哺乳动物则不明显[1]。 5.毒性 锥丝碱有局部刺激作用,局部注射可引起坏死。雄丝碱临床毒性症状主要有不安、失眠、眩晕、耳鸣、肌震颤等,少数人可出现幻觉、健忘、躁狂等[1]。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