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毒木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箭毒木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广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桑科植物见血封喉的树皮和叶。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除风解毒,消肿拔脓,补土健胃。
-
主治:
主治“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短混列哈,冒开亚毫”(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ntiaris toricaria (Pers. ) Lesch.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见血封喉 Antiaris toxicaria(Pers.) Lesch. 常绿乔木,高达 30 m。基部通常具板根。树皮灰色,具泡沫状突起。叶纸质或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7~20 cm,宽2.5~7 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不对称,全缘或微具齿,两面被棕色短粗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密集于叶腋,生在一肉质盘状、有短柄的花序托上,花序托为覆瓦状的苞片所圈绕,花被片和雄蕊各。4枚;雌花单生于一带鳞片的梨形花序托内,无花被,子房与花序托合生,花柱2裂。聚花果肉质,卵形,红色。花期6~8月,果期8~12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 1000 m以下的季雨林中。我国海南、广西及云南的西双版纳有分布。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性平。树胶有大毒。入风、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取皮烤黄,开水泡,5~10 g。外用:鲜叶适量,捣烂敷。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兵洞飞暖龙”箭毒木鲜叶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短混列哈,冒开亚毫”箭毒木树皮sg,用火烤黄后开水泡服。(景洪市傣医波温囡验方)
-
注意事项:
树浆有剧毒,用量不宜过大。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乳汁含α一和β一见血封喉苷(antiarin)[1],马来毒箭木苷(malayoside),19一去氧一α一见血封喉苷(α-antioside),19一去氧一β-见血封喉苷(β-antioside)[2],铃兰毒原苷(convallo-side)[3],洋地黄毒昔元一α一鼠李糖昔(digitoxigenin-α-rhamno-side),铃兰毒苷(convallatoxin)[4]。
-
药理作用:
强心作用 种子所含的苷类具有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对猫的强心效价(mg/km)为:α一见血封喉苷0.116,β-见血封喉苷0.102,马来毒箭木??0.107等[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