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桐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膏桐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麻烘罕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麻疯树的根、茎皮或心材。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利水消肿,润肠通便,凉血止血。
-
主治:
主治“拢泵”(水肿),“拢胖腊里,接短,短嘎”(便秘,腹痛,腹胀),“割鲁了勒多冒少”(产后恶露不绝),“阻伤”(跌打损伤),“把办哦勒”(外伤出血)。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Jatropha curcas L.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麻疯树 Jatropha curcas L.又名:青桐木、黄肿树、假白榄、滑桃树、水漆、木花生、假花生、白油果《中药大辞典》。 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枝、叶折断后有乳汁。枝粗壮,圆柱形,绿色,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达 16 cm;叶片近圆形至卵状圆形,长宽略相等,为 8~18 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不分裂,或3~5浅裂,幼时下面叶上被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聚伞花序腋生,总花梗较长,花淡绿色或绿白色,直径7~8mm;雄花萼片及花瓣各5,花瓣披针状椭圆形,倍长于萼片,雄蕊10个,内轮5枚花丝合生;花盆腺体5;雌花无花瓣,子房无毛,2~3室,花柱3,柱头 2裂。蒴果卵形,长 3~4 cm。种子椭圆形,长 18~20 mm,直径约 11 mm,黑色,平滑。花期 4~5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平地或丘陵坡地,常于国边作绿篱栽培。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多用鲜品。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苦、涩,气臭,性凉。入水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或茎皮 10~30 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泵”膏桐树心材 20 g,煎汤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胖腊里,接短,短嘎”膏桐 20 g,煎汤兑生酸角汁内服。(励腊县傣医波溜燕验方)
3.治“割鲁了勒多冒少”,“阻伤”,“把办哦勒”膏桐根30 g,五宝药散(雅叫哈顿)20g。煎汤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注意事项:
有小毒,不宜过量。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麻疯树种子油有峻泻作用,与巴豆相似,但作用较弱。用3~5粒种子(去壳磨细)即可引起泻下,并产生恶心、呕吐、上腹部烧灼感。榨去油后的渣饼含有毒性蛋白,对血液有害,可致中毒,其中某些成分可抑制蛙心,降低犬血压和抑制呼吸。此外,还能兴奋大鼠小肠运动,而且不被阿托品所阻断。种子尚含有止血成分,能显著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但其中所含蛋白成分则与上述作用相反,有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1]。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