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砂仁
- 基本信息
- 基原信息
- 药物运用
- 现代研究
- 其他傣药推荐
- 其他少数民族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茴香砂仁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麻娘布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姜科植物茴香砂仁的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利尿,补土健胃,通气消胀。
-
主治:
主治“拢牛”(小便热涩疼痛),“拢接崩短赶,短混列哈,冒开亚毫”(胃脘胀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鲁短”(腹泻),“兵比练”(中暑)。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chasma yunnanense T. L. Wu et Senjen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茴香砂仁 Achasma yunnanense T L.Wuet semen 多年生草本。茎丛生,高约1.8m。叶片披针形,长40~50cm,宽5~7cm,两面均无毛;叶柄长0.5cm,叶舌卵形,长约1cm,不2裂。总花梗由根茎生出,大部埋入土中,长约5cm,上被鳞片;花序头状,贴近地面;总苞片卵形,红色;花多数,每6朵一轮齐放;花冠较花萼短,顶端具3裂片;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基部与花丝基部联合成短管,上部舌状部分长2.5~3mm,顶端2浅裂,基部扩大,内卷成简状,中央紫红色,边缘黄色,突露于花冠之外,似菊科植物的舌状花,花丝离生部分长约5mm,药室长6~8mm,无药隔附属体;柱头扁平,子房长约5mm,被短柔毛。花期6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600m左右的山谷荫坡林下。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挖取根茎,洗净,切片,晒干备用;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
性味归经:
味微苦、甜,气清香,性平。入水、土塔。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饮,15g。
-
考证:
/
-
制剂:
/
-
选方:
1.治“拢牛”茴香砂仁根20g,煎服。(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2.治“拢牛”,“拢接崩短赶,短混列哈,冒开亚毫”茴香砂仁10g,云南五味子藤10g,芳樟10g。煎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3.治“鲁短”,“兵比练”茴香砂仁根15g,泡水代茶饮。(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
注意事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