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刺楤木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虎刺楤木的概览。虎刺楤木又名档盖,归类于傣药,为五加科植物虎刺楤木的根、茎,可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利水退黄,补土健胃,止呕。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虎刺楤木的基本信息,如基原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档盖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虎刺楤木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档盖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虎刺楤木的根、茎。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利水退黄,补土健胃,止呕。
- 主治: 主治“拢沙龙接火,唉”(咽喉肿痛,咳嗽),“拢案答勒”(黄疸),“乃短菲想,列哈,冒开亚毫”(腹中热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Aralia armata (Wall.) Seem.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虎刺楤木 Aralia armata(Wall.) Seem, 灌木,高1~2m。茎、叶柄、叶脉和花序柄上均具针刺及刚毛。叶互生,通常三回单数羽状复叶;第二回叶柄对生;第三回小叶5~9片,对生,近无柄,顶端1枚较大,卵形,先端渐尖,基部略偏斜,圆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被疏柔毛。花两性,由多数伞形花序组成大型的圆锥花序,长50cm;小苞片长圆状披针形;萼5裂,三角状;花瓣长三角状,黄色,覆瓦状排列;雄蕊5枚,着生于肉质花盘的周围;子房5室,花柱5枚,分离。浆果球形,熟时黑色,有5棱。花期9~10月,果期12月至次年1月。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200~1400m的常绿阔叶林、灌丛中。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备用;鲜品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