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藤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过江藤的概览。过江藤又名帕崩扁混,归类于傣药,为马鞭草科植物过江藤的全草,可清火解毒,散瘀消肿,敛疮。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过江藤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基原信息、药物运用......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帕崩扁混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过江藤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帕崩扁混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
- 药材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过江藤的全草。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散瘀消肿,敛疮。
- 主治: 主治“拢蒙沙喉”(风湿热痹证,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兵洞飞暖龙”(疔疮痈疖脓肿),“把办改泵”(外伤肿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Phyla nodiflora (L.)Greene.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过江藤 Phyla nodiflora(L.)Greene.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紧贴丁字状短毛。茎匍匐,长达90cm,节上生根,分枝直立。单叶对生,近无柄或有短柄;叶片稍厚,倒卵形,长1~3cm,宽0.5~1.5cm,先端钝或圆,基部楔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有尖齿,两面有毛。穗状花序腋生,卵形或圆柱形,花粉红色、紫红色至白色;花序梗直立,长2~6cm;小花无梗,下有叶状小苞片1片;花萼2裂稍膨胀;花冠2唇形,长约3mm;雄蕊4,二强,内藏。果小,成熟时分裂为2个分核,包干宿萼内。花果期夏至冬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300~2300m的田边、路旁、向阳的河滩。分布于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备用或鲜用。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