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樟
本内容旨在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关于黄樟的概览。黄樟又名埋庄荒,归类于傣药,为樟科植物黄樟的根、茎.叶、果及树皮,可清火解毒,消肿止痛,除风利湿,通气消胀。
此外,还有更多关于黄樟的基本信息,如基本信息、药物运用、现代研究...... 助您快速且全面地了解该药品。
- 音译名: 埋庄荒
- 分类: 傣药
基本信息
- 中药名: 黄樟
- 类别: 傣药
- 民族药名: 埋庄荒
- 民族药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西双版纳》
- 药材来源: 为樟科植物黄樟的根、茎.叶、果及树皮。
- 出处: 《中华本草》傣药卷
-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除风利湿,通气消胀。
- 主治: 主治“拢沙龙接火”(咽喉肿痛),“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拢栽线栽歪,冒米想,贺接贺办”(心慌心悸,乏力,头痛头昏),“拢接崩短赶”(胃脘胀痛)。
基原信息
- 来源生物拉丁名: Cinnamomum parthenoxylon (Jack) Meisner
- 药物分类: 植物药
- 来源生物形态: 黄樟 Cinnamomum porrectum (Roxb.)Kosterm. 常绿乔木,高达25m。小枝具棱。叶互生,革质;叶形变异甚大,常为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16cm,宽3~6cm,侧脉6~8对,脉腋有腺点。圆锥花序或聚伞花序;花小,绿白色;花被片6,卵形,内面被短柔毛;能有雄蕊9,花药4室,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果实球形,黑色,直径6~8mm;果托倒圆锥状,红色,有纵条纹。花果期夏、秋季。
- 来源生物资源分布: 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 栽培与养殖: /
- 代用药: /
- 采收加工: 果秋、冬季采,阴干备用;根、茎、叶、树皮全年可采,阴干备用;鲜叶随用随采。
- 炮制方法: /
- 性状鉴别: /
- 显微鉴别: /
- 理化鉴别: /
药物运用
现代研究
- 化学成分: 根、叶及树干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黄樟醚(safrole)β-蒎烯(β-pinene),水芹烯(phellandrene),还有少量的丁香油酚(euyenol),桂皮醛(cinnamaldchyde)等[1]。 叶含挥发油,按照油中主要成分的差异已发现五种类型:①以桉叶素(cineole)为主,含量达60%[2]。②以芳樟醇(linalool)为主,湖北产的黄樟叶油主要含左旋芳樟醇,含量达81.41%[3];广东产的黄樟叶油,主要含有旋芳樟醇,含量达95.08%[4]。③以樟脑(camphor)为主。④以α一和β-柠檬醛(citral)为主,含量达64.11%[5]。⑤以黄樟醚为主[6]。
- 药理作用: /
- 参考文献: /
